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下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德国古典哲学)【圣才出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www.100xuexi.com 第6章 德国古典哲学

6.1 复习笔记

一、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前批判时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1)两个阶段

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l770年为界限,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阶段。 (2)前批判时期的主要思想

①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重大研究成果就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

②天体运动是变化发展的过程

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延缓的假说。康德的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天体运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③星云假说

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按照这个假说,宇宙原来是一团云雾状的、炽热的、旋转着的物质粒子——“原始星云”,由于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而发生旋涡运动,逐渐形成太阳、行星和卫星。 ④评价

1 / 76

www.100xuexi.com a.进步性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康德的星云假说包含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对宗教神学的有力冲击,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b.局限性

在康德身上,始终带着德国市民的软弱性格。就是在这部匿名发表的著作中,康德也还是给上帝留了点地盘,说自然规律是上帝的“意旨”,只有上帝才是宇宙的“原始原因”,并声称“我的体系同宗教是一致的”。 2.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 (1)现象和物自体 ①基本含义

贯穿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的有两个基本概念:“现象”和“自在之物”(亦译为“物自体”或“物自身”)。

a.“自在之物”是在人们之外存在着刺激人们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

b.“现象”是认识所能达到的,“自在之物”刺激人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 ②评价

康德在这里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

a.康德肯定在人们之外存在着某种客体——“自在之物”,这使他的哲学包含有唯物论的倾向;

b.康德排斥唯物主义反映论,否认感觉是对客体的反映,这就使他的哲学具有强烈的休谟式的不可知论性质。 (2)现象的具体内涵

2 / 76

www.100xuexi.com 感觉表象。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康德所说的“现象”,并不是指人们日常所说的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指一种主观的

a.在康德看来,“现象”即感觉表象,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引起的; b.由于人们感官机能的影响,它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性质,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 ②现象世界

a.康德把人们日常感官所接触到的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树木鸟兽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统统称之为“现象世界”。

b.现象世界不是离开人们感官而独立自在的东西,而是由人们的感觉表象所构成的。康德指出:人们是把自然界仅仅当作现象的总和,也就是当作在人们心中的表象的总和来认识的。 ③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a.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康德的哲学和贝克莱不同,他肯定在人们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尽管人们不能认识它。

b.康德是一位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不可知论者。在康德哲学中,感觉不反映对象,现象不表现本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质和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自在之物” ①含义

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是指存在于“现象世界”之外的某种东西,也即存在于人们的感觉表象之外、作用于人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但又不能被人们的感觉表象所把握的某种东西。 ②具体所指

a.在康德的著作中,“自在之物”有时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界的根源;

3 / 76

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有时是指“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上帝”“灵魂”(“自我意识”)和“意志”; c.有时又指社会伦理生活的理想目标(如“共和国”“至善”)如此等等。

在康德看来,所有这些都是人的感觉表象所不能把握的,或者说是不会在“现象世界”中出现的东西。 (3)二元论 ①两个世界

这样一来,在康德面前就存在者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一个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说是在“现象世界”中不会出现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世界。 ②神学和科学分属两个世界

a.在康德看来,在“现象世界”中,只有科学的地位,没有神学的地位。

b.上帝属于彼岸世界,不出现在“现象世界”中,因此是不可认识的,无法从理论上证明其存在。人们在道德生活中,为了维护道德,求得道德和幸福的统一,还必须假定上帝在彼岸世界的存在。 ③自由平等属于彼岸世界

在康德看来,资产阶级关于自由、平等的要求,共和国制度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人们应当努力追求;但是,这些东西也仅仅是一个理想目标,属于彼岸世界的事情,在“现象世界”里,也即现实生活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4)体系框架

“现象”和“自在之物”这两个概念,可以说是康德建筑他的整个体系的骨架。

①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从认识论上力图证明,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②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从伦理学上力图证明“自在之物”不可能在“现象世界”中

4 / 76

www.100xuexi.com 实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又企图把被自己割裂开的东西统一起来,说什么在艺术作品中“现象”和“自在之物”两者仿佛得到了统一。

④整个说来,康德哲学就是围绕着“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关系,也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他的二元论、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二)对理论理性的考察 1.认识论

(1)人的认识不能超出经验

①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力图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一番批判考查,结论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限于经验范围而不能超出经验,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②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对象(上帝、灵魂、自由)都不是“现象世界”中的东西,是人的认识所不能达到的“自在之物”。因此,“形而上学”关于上帝、灵魂、自由所作的一切理论证明统统是毫无根据,站不住脚的。 (2)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在认识论方面,康德也是一位调和主义者。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哲学中,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且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认识论派别。 ①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冲突 a.经验论

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b.唯理论

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

5 / 76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下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德国古典哲学)【圣才出品】

www.100xuexi.com第6章德国古典哲学6.1复习笔记一、康德的批判哲学(一)前批判时期圣才电子书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1)两个阶段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l770年为界限,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z9oc0tjq43ibqw7s1xb7s7tu43ow500to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