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字整体教学法
B.“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楼’。” C.“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D.“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再就是要有分寸感,会用谦敬词。 【解答】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用于评价别人,自己说不合适; B.符合;
C.“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有语病,“长风破浪会有时”用于鼓励别人,不合适; D.“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有语病,不合适。 故选:B。
【点评】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6.(2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比较核心的部分。因为______.但是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艺术教育,不但范围上超过它,而且指向也比它更宏阔。虽然______,但艺术教育更多是要解决技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而审美教育是教人如何认识美、创造美的精神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______.以绘画为例,审美教育不是说我会画画,要怎么画好,而是说我为什么要画,怎么通过画画提高自身境界,进而为这个世界创造美。因此,______。 ①审美是价值观、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②不能用艺术教育,特别是技术性的传授取代审美教育 ③艺术是美的集中呈现,是美育的一个载体 ④艺术教育也创造美 A.③④①②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D.④③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第一空,根据前文的“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这里是谈艺术与美育的关系,故填“③”。第二空,根据前文的“虽然”和后文的“但艺术教育更
名师整理,助你一臂之力
11
24字整体教学法
多是要解决技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可知,这里是针对“艺术教育”的转折,故填“④”。第三空,根据前文“审美教育是教人如何认识美、创造美的精神性活动”可知,这里是谈关于“审美”,选用“①”。第四空,根据“因此”可知,这里是在前文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收束话题,强调不能用艺术教育取代审美教育,故填“②”。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7.(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C.“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我国古代的年龄大都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的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四十岁称“不惑”。 故选:D。
【点评】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2分)下列回目不属于《水浒传》的一项是( )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B.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C.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D.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汩没破坚城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该情节出自《儒林外史》。 故选:C。
名师整理,助你一臂之力
12
24字整体教学法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6分,共6分) 9.(6分)
能让生命延续的色素
①地球上,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进化,才形成了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拥有11亿年历史的古色素,你是否会瞠目结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领导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撒哈拉沙漠托德利盆地的海相页岩层中,发现了一块距今已有11亿年历史的岩块。敲碎岩块后,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并分析了古代生物分子,发现了一种古老的色素。这种色素没经过稀释之前,它的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据统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③那么,这种古老的亮粉色色素是怎么形成的呢?
④这个亮粉色色素来自于含有叶绿素的分子化石,是由住在古老海洋中的古老光合生物制造,而这片古海洋早已消失。但是,研究人员在分析这个亮粉色色素分子的结构时,竟然发现了产生这个亮粉色分子的有机体是微小的蓝绿藻。蓝绿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是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有些蓝绿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就多呈红色。
⑤但是,产生这种亮粉色色素的蓝绿藻对推进生命起源又有什么作用呢?
⑥研究表明,蓝绿藻处在古海洋食物链最底层,占主导地位,它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原核生物,也是最基本的生物体。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有不少蓝绿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⑦古海洋中的蓝绿藻是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构成了生物界简单的食物链。但是,随着地球上大型活跃生物的出现,它无法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量,这也是大型的复杂生物直到地球历史后期才出现的原因。
⑧约在6.5亿年前,经过地球和海洋生物的进一步演变与进化,古海洋中蓝绿藻的主导地位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海洋中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微型藻类。微型藻类虽然很小,却比蓝绿藻大1000倍。这些较大微粒的藻类可以作为较大生物的食物来源,为复杂生态系统的进化提供所需的能量,让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动物繁衍生息。 (1)下列关于“蓝绿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它对地球表面大气环境从无氧变有氧起到了巨大作用。 B.蓝绿藻是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细胞中央有呈颗粒状或网状的核物质。 C.蓝绿藻中部分藻体呈红色,主要因为是其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藻红素。
名师整理,助你一臂之力
13
24字整体教学法
D.蓝绿藻是古海洋中的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其主导地位在6.5亿年前消失。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是地球早期生物蓝绿藻,重点解说它在生命的演变与进化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B.文章①②段介绍科学家发现古色素,③④段介绍古色素的形成原理,⑤⑥⑦介绍蓝绿藻的作用,⑧段介绍现代微型藻类的作用。
C.第②段中加点词“迄今为止”限定时间范围,表明科学家发现的这种色素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
D.全文以逻辑为序,用反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配以严谨的科学术语,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3)下列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澳大利亚等国研究人员在托德利盆地的海相页岩层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B.从岩块中发现的古色素稀释前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 C.大型复杂生物的出现,导致了食物链中的比蓝绿藻大1000倍的微型藻类的诞生。 D.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生命个体的形成要归功于含古色素的蓝绿藻。
【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为“蓝绿藻”。从科学家发现的古生物分子入手,先后介绍了古老的色素如何形成、蓝绿藻如何推进生命的演化及微型藻的作用。让我们了解蓝绿藻在生命的演变与进化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信息筛选。 ABC.正确。
D.有误,原文是“约在6.5亿年前,古海洋中蓝绿藻的主导地位开始消失”,“其主导地位在6.5亿年前消失”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用反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说法是无中生有。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信息筛选。
名师整理,助你一臂之力
14
24字整体教学法
ABD.正确;
C.与本文内容不相符,原文是“经过地球和海洋生物的进一步演变与进化,古海洋中蓝绿藻的主导地位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海洋中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微型藻类。” 故选:C。 答案: (1)D (2)D (3)C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三、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18分)
10.(2分)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ABC.正确;
D.有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诗人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故选:D。
【点评】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名师整理,助你一臂之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