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 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 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 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 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
。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 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 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 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 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 给我们上了一堂乂一堂生动,精深的课
;在这里,我们不但
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 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 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 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 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 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 有心得,
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 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 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 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 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 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 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 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 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虽金钱和物 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 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 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 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乂说,“一个人若 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 足之后,乂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 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
。物质的提高和 ?即使在寝食无忧的
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 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 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 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 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
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 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 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 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 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 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
“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
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 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 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乂是那么正确呢
?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 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
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 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 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 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 程中而已。”
文/唐保娟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 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
,这本书
,我读了以后觉
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 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 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 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 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