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疫病学术思想浅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亳州 236815)
【摘 要】摘要:在疫病证治中,郭雍缩小了伤寒所包括的范围,增广了温病概念所涵括的内容,同时探讨了5种疾病的轻重,在病机、治疗方面多以“毒”立论。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17)006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郭雍;疫病;学术思想;毒
郭雍(1102~1187年),字子和,河南洛阳人,自号白云先生。早年习儒,爱好理学,后攻于医,至晚年笃好《伤寒论》,精研仲景之学,著有郭雍《伤寒补亡论》20卷。所谓补亡,乃郭氏取《千金方》、《伤寒总病论》、《类证活人书》以及与其同时的名医常器之等人的学说,有合于张仲景论的即补入,并上郭雍自己的论述。笔者试析郭雍诊治疫病思想如下,请诸方家指正。
1 缩小伤寒范围
宋·庞安时、朱肱等人认为,无论伤寒、温病其起因都是冬季触犯寒毒,这一观点颇有影响。而郭雍在《伤寒补亡论》综合晋唐医家所论,提出了不同于此的观点:“初无寒毒为之根源,不得谓之伤寒,第可名曰温病”(《卷十八·温病六条》),即伤寒必须是伤于“寒毒”的,而温病未必伤于寒毒。
他认为,温病不止是1种而是3种:“雍曰: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为别一种病。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
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他所论述的第1种温病即是自《黄帝内经》以来认识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者,属王叔和所论的伏邪之类;春季新感风、寒、温气而成温病是第2种,与巢元方《诸病》所论的冬温都属新感温病之类,但在病因和发病上又有所区别;春季感受非时之气,这属王叔和等所论的时气、时行范畴,郭雍将此也并入了温病之类。
有现代研究者据此认为:“郭雍提出了辨别伤寒与温病的根本依据,那就是有无‘寒毒之根源’。以此为伤寒与温病的划分,提出了较为清晰的界限。[1、2]”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准确。从郭雍自己的论述中,笔者发现其有自相矛盾之处:他所论的温病的第1种以及第2种的一部分皆是感寒邪而发的,只是因为发病时间在春季,就被命名为温病,而不是他宣称的“初无寒邪”才能命名为温病。有无“寒邪”并不是郭雍判别伤寒、温病的真正标准!
据此笔者推断,郭雍真实的目的是缩小伤寒的概念。他把伤寒限定为冬季感寒邪而即发,而把其他所有外感热病连同时气病都归于温病之列。他不仅指出,新感风、温等气及非时之气可以导致外感热病的发生,而不止是“伤于寒邪”,更是借此扩大温病研究的范围,缩小伤寒涵盖的内容。
同时郭雍指出,温毒发斑与伤寒发斑不同。《伤寒补亡论·卷十四·发斑十三条》曰:“此证是温毒发斑也,与伤寒发斑不同。盖温毒之毒本在里,久为积寒所折,腠理闭塞不得出。及天气暄热,腠理开疏,乃因表虚郁发为斑,是时在里之毒发在表,故可解肌而不可下也。伤寒之毒,初亦在里,久不能出。及春再感温气,腠理方开,随虚而出于表,遂见表证,而未成斑也。医者昧于表里之证,
下之太早。时内无毒气可下,所损皆胃之真气。真气既损,则胃为之虚矣。邪毒者,乘虚而出、乘虚而入者。以先损之虚胃,而当复入之今毒,力必不胜,而胃将烂,是以其华见于表而为斑……故温毒之斑,郁发之毒也。伤寒之斑,烂胃之证也。”
2 细化温病证治
郭雍区分出伏寒温病、新感春温与时气病温三类:“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伤寒补亡论·卷十八·温病六条》)。”这种分法对后世温病理论的发展很有启迪意义。我们分析可以发现,他的第1种分类源自《内经》;第2种春季自感成温者,即所谓的春温:“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痛”,“既非伤寒,又非疫病”,乃“因春时温气而名温病”,虽然也属新感温病大类,但与王叔和的新感冬温有两点重要不同,其一是发病季节,其二是感受的邪气,这种新感春温之说在明代以后得到了汪机等人的传承;第3种实际上是《伤寒例》所论的时气病,郭雍认为这种疾病“长幼病状相似”,乃“温气成疫”之瘟疫,但他将四时的非时之气局限于春季,同时探讨了伏气、新感之轻重,大略“伤寒而成温者……而比之春温之疾为重也”。 事实上,郭雍所论3种温病不论病因病机如何,全部发于春季,这明显受到《黄帝内经》“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学说的限制,甚至限定的范围更小!如前所述,郭雍对“伤寒”概念的限定已经在事实上缩小了伤寒的范围,将之定位在冬季感寒而即发,但在这里他又将温病全限定于春季,那么其余诸季、诸病呢?
其实,郭雍所论远远不止这3种温病,在《伤寒补亡论·卷十八·温病六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