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时,轻压芽苗一次,使之不抬芽、盘好根,现青后,室内温度降至30℃左右,并均匀少量多次喷水,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使“谷芽湿淋,秧盘不积水,苗尖挂水球”,还要注意调换秧盘,使秧苗均匀受光,叶绿苗壮,当第二片真叶伸出后,室内开始逐渐降温,达到23—25℃。两天后完全停火,使温度接近室外温度,然后开窗炼苗,喷冷水保湿。并可结合用0.2%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喷施。寄栽前夜,可将秧苗取出,平放在寄秧田中,诱使盘结的秧根下伸,以利寄栽时分秧。
两地育小苗,水田旱育小苗的作法,与旱地育秧类似。
第二阶段寄栽,培育多蘖壮秧。按4×6厘米或6×6厘米的规格寄插。寄插宜浅,以“根粘泥,泥盖谷”为准,插正插稳,每窝单株或双株。寄插可浅水护苗。3—4叶后进行间歇灌溉,促进分蘖,以后保持一层浅水直到移栽。寄秧田的管理关键是足水足肥,寄栽期间,可根据苗情,轻追肥2—3次,移栽前施好送嫁肥。
两段育秧,要注意小苗阶段培育矮壮秧苗,防止
徒长。管理上以控为主,采用水田旱育方式,以利秧苗稳长。寄秧阶段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稳长。因此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浅水勤灌,防治病虫害,是十分必要的。
4、秧田管理
根据秧苗播种后的生长特点,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立针扎根期:秧苗现青扎根后,开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良好的水、气条件对促进秧苗健壮生长、防止烂秧有重大的影响。此期管理主要掌握排灌技术,湿润秧田应采取晴天满沟水,水不漫上板面:阴天半沟水,坚持湿润而不淹灌。当遇到暴雨时,可用灌深水的方法防止冲散谷种,但雨后应立即排水。
(2)扎根至三叶期:芽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进入2—3片叶时抗寒性明显减弱。因此时秧苗正值异养生长转入自养生长,胚乳内养分逐渐耗尽,加之又未形成较强的根系。所以当低温后转晴时,由于蒸腾作用增强,极易出现水分收支失衡而死苗。因此,扎根至三叶期秧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不定根的
发生,为培育壮秧打好基础。为了促根,首先要管理好水,调节好水气关系,注意以水调温,以水护苗。一般情况下,晴天灌浅水,雨水排干水。遇到强冷空气侵袭,要采取“低温期拦腰水护苗,回暖期换新水保苗”。
此期还应根据育秧方式、秧龄长短和天气特点因地制宜地追施肥料。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施用“断奶肥”,施用时间一般以一叶一心为宜;三叶期前施一次接力肥,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3)三叶期后:秧苗已转入完全的独立生活阶段,由于分蘖开始发生,对养分的吸收增多。而秧苗体内通气组织开始形成,对土壤的缺氧适应性增强。因此,不论从秧苗的生理需水或生态需水都需要有水层,所以三叶期后原则上应保持秧田有水层不脱水。在秧苗移栽前5天左右,应追施“起身肥”,作用在于提高秧苗体内养分含量,使移栽后早发根,早返青,缩短返青期。
二、合理密植与适时移栽
水稻的栽插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窝数及每窝苗数而合理密植。还包括良好的配置方式及行向。因
此,如何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调节好单位面积上的窝数,每窝苗数及配置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栽培上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合理密植的幅度与规格
合理密植,首先应合理安排单位面积上的基本苗数,其次才是合理调整行窝距和行向以及每窝苗数等,使其既有利于扩大叶面积,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又可减少苗荫蔽,利于通风透光,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以利增产。
1、基本苗调节:基本苗的多少,应根据田营养生长的状况和分蘖利用率的高低,结合高产预计的穗数而定。我省是以一季中稻为主,若利用早熟品种,在肥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比预计穗数稍少插基本苗,增苗增穗;中肥水平,则可插预计穗数的1/2或稍多的基本苗;高肥水平,中迟熟品种,则可插预计穗数的1/3或稍多的基本苗,杂交水稻或迟熟品种,一般栽插预计穗数的1/4的基本苗即可。
2、行窝距及窝苗数调节:在保证基本苗的前提下,还必须合理确定行窝距以及每窝的苗数。过去较长面间采用增加基本苗,重施分蘖肥,以增加每亩穗数,
作为水和增产的主要措施,但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穗数增加过多,必须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劣化,不能再增产。因此,提倡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推广“稀少单”栽培法,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又一途径。具体方法是:常规稻行窝采用23×16.5cm或26.4×16.5cm,每亩栽插1.8—2万窝,每窝5—7片苗,亩基本9—10万,杂交稻亩栽1.6万窝左右,基本苗6—8万,现在推广的超级杂稻,亩密度1.1—1.2万窝。每窝栽两粒谷种。
3、栽插方式调节:在合理规划水稻的栽插密度时,不仅要使每亩栽插的窝数和每窝的苗数适宜,而且还应注意行、窝距的配置方式和栽插方向。近年来,我们都采用宽行距、窄窝距、东西向的栽插方式。根据田块的肥率不同,中上等田块一般采宽行1.2尺,窄行6寸,退步行6寸,错窝栽培,下等田块适当收短距离,宽行1.1尺,窄行5.5寸,退步行5.5寸。经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第一,宽行窄株东西向栽插较行窝等距能更好地改善稻株的受光条件,增加有效受光量,增加稻株的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