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摘要]循环农业是节约资源、增进效益、优化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循环农业的发展,除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的身体力行外,还需要政府在税收、补贴、投资、信贷、能源供给、培训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起一套从农民个体到社会团体、从民间组织到政府指导、从生产领域到消费过程、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基础;长效机制
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衣食的供给部门,其发展对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依赖很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近5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所担负的满足人口衣食之需的责任日益加重,农业自然资源载荷也日益加大。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污染、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要缓解我国长期以来农业资源需求无限而供给有限的矛盾,建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发展循环农业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发展循环农业的社会经济价值
循环农业是采用生物技术与工程措施,对农业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对能量进行有效转换,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程度,增进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集约型生产经营方式。这一方式相对于“高耗、低效”的传统粗放型农业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现代化产生积极影响。
(一)发展循环农业,有助于节约农业资源、增进农业效益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自然和经济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资源以及劳动力、资金、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等。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滥用自然资源的情况经常发生,如土地只用不养;森林过度采伐;草场过度放牧;鱼类及野生动物过度捕猎;用水过度浪费等,使自然资源减少,甚至枯竭,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耦合效应,利用不同物种生长过程中的互补、互利关系,确定作物种植制度,布局作物结构,科学进行作物复种、休闲、套作、间作、轮作、混作以及畜产、水产之间的套养等,从立体多层面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充分发挥土、水、光、气、热等资源的时空效用,达到以较少的资源量获取较多的产品量,提高农产品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同时,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果,追求投入产出的最优化,这将有助于劳动力、资金、技术、装备、设施的集约化利用,从总体上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约束。
(二)发展循环农业,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美化农村环境
农业、农村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藻类)、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