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但在落后的边远山区大多数老师还没有意识到教育的变革,老师们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和黑板是教具,讲授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学中,某些环节必须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但我们不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接受和学习。此 外,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的时代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教授语文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收集、筛选和加工信息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因此,现在的中职语课堂上不能只有粉笔和黑板,也不是只有几张幻灯片;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电子书、交互平台等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和自主创新探究能力。
一、以《永远的校园》为例探究符合时代要求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
《永远的校园》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年华。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要在整体感知
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永远的校园》是谢冕回顾自己在北大校园中希望与失望交相纠缠的青春岁月,深情书写这座校园的特殊魅力。这篇课文是同学们走进新校园的第一篇课文,尽管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但对新环境的第一课都有所期待。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也许就是这短短的四十分钟能深深的抓住学生的心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谢冕笔下的“北大”对中职学生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简单的介绍作者,要求学生阅读文章, 老师逐段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情感,更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能把握作者笔下深刻的“北大精神”。要想利用这篇课文抓住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怎样才能打破传统呢?
(一)课前收集预习是基础。
预习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学科,任何教学模式都需要预习;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和借助工具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
1、布置预习内容。
(1)自己查阅关于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总结出重点内容。
(2)查阅和收集关于北大的信息(主要包括:北大的发展历程,北大的名人集,北大的文化内涵,其它展现北大的文 章)。
(3)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4)查阅并学习别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教授预习方法。
作为刚进校的中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陌生,如果老师不教授他们预习的方法,他们很难完成预习的任务,尤其是很多从农村来的学生。虽然他们天天在玩手机,但只知道用手机打游 戏,聊 QQ 和微信,不知道利用手机查资料,更不知道去哪里查阅资料。
(1)推介资料查询网站(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中职教学资源网)。
(2)教授学生信息收集筛选的方法(不能把查阅到的内容全部照抄下来,只需要把主要内容提取出来即可。如:网上关于谢冕的介绍很多,我们只需要提取对作者的称谓,主要的作品 集。对北大的介绍,需要学生概括北大的发展历程,明确北大的校训以及在北大发生的特殊历史事件。)。
(3)教授学生分析归纳,提取观点的方法。首先,网上对这篇文章教授的教案、课件、微课很多,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课件、微课后要明确“为什么在作者的心中北大的校园是永远的校园”。其次,要学会别人分析文章的方法:第一是整体感知,明确作者写了什么。第二是明确作者是怎样写的。第三是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后,自己要有所思考,要提出自己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