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品: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庄惟敏
在美丽的清华园的东北侧,有一组全新的体育建筑于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之际矗立了起来,这就是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和清华大学游泳馆,这两幢建筑以它们独特的造型和现代化设施为清华建成一流的大学和美丽的校园景观增添亮丽的一笔。
清华大学东北区体育场馆位于东区主楼轴线北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64680平方米。北区体育场馆区分期建设实施,第一期完成综合体育中心和游泳馆;第二期将完成东大操场改造和多层球类练习馆的建设。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计划以及一流大学的特色,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构思有以下四个特点:
用地相对集中。将第一期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第二期的球类综合练习馆、足球、蓝球练习场及体育辅助建筑,总量约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场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将游泳馆、球类综合练习馆并排设置在用地北端,并半围合成前广场,以供人流集散。其北则留出大部分空地作为室外练习场和发展用地,疏密得当,使用地达到最高效益。
体育设施规划设计完整,形成东区的体育场馆群。游泳馆和综合球类馆与东大操场、看台及轴线南侧的综合体育中心共同形成清华东北区体育活动中心建筑群。室内场馆与室外体育活动场地配套使用,既可满足学生教工上课及锻炼需要,又可兼顾家属区人员的使用。同时中心临近清华校园规划的东门,在未来的大型国际国内的比赛中可形成一个对外开放、使用便捷的新体育中心。
游泳馆与球类练习馆沿清华东区主楼中轴线两侧布置,与中轴线上的校门、主楼、体育中心、东大操场共同形成一条丰富、规整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游泳馆与球类练习馆分设于轴线两侧,中间以开敞绿化广场相连,中轴线穿过绿化广场与北侧室外训练场相通,将东区
体育中心连成一个有张有弛、有疏有密、有围有放的完整而丰富的体育活动区,同时使清华东区主轴线有一个完整的结束。
考虑发展,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大学的用地是有限的,清华要成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而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并考虑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是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本规划设计在总体布局和建设项目的确定上,就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以及校园建设的整体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将两个主要场馆沿轴线两侧分设,中间留有绿化广场,正是考虑了分期建设的可行性。
综合体育中心
综合体育中心位于东北部体育场馆区与主楼中轴线中段,与现东大操场融为一体。总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
综合体育中心可容纳观众5000人,地上三层,是一座可供蓝、排、手球、乒乓球、羽毛球及体操、击剑、武术等体育比赛和集会、文艺演出等大型综合文体活动的多功能体育馆。
综合体育中心考虑到清华校园东北区室外体育运动设施与建设中的游泳馆的关系,并尊重校园空间架构,完善东区主楼轴线序列,在总体布局上将体育馆主体与北侧东大操场看台联结成一个整体,北侧中部布置部分室外看台,与东大操场现有及规划看台形成一个围合趋势,并与北侧游泳馆和规划球类练习馆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运动区。该区沿主楼轴线呈对称布局,空间序列完整清晰,功能分区明确。
综合体育中心南、东、西分别设有出入口,北侧通过与东大操场间的过渡连廊也设有一个出入口,结合出入口在南、东、西三个方向布置有集散广场,以解决大量人流及机动车的疏散问题。考虑到校园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东西两侧设有大面积的自行车停车场。
体育馆设5000座观众厅,其中固定看台2654座。比赛场地55X35米,可进行手球以下比赛项目。平时布置3块蓝球场供学生训练及体育课使用。首层布置内场用房。运动员及裁判用房主要布置在场地南侧,包括运动员更衣、淋浴、休息室、裁判休息室等。东西侧布置部分训练用房,包括击剑、舞蹈健美、重竞技、力量练习室等。贵宾休息及接见布置在北侧。二层结合休息厅设观众卫生间、饮水等。首层设直燃机房、变配电室、泵房及空调机房等设备用房。比赛大厅采用全空气系统。计时计分,声控光控等均设在三层环廊。首层层高4.5m,比赛大厅最低18米,可满足各类比赛高度要求。
综合体育馆主体结构采用两条108m跨度的钢筋混凝土变截面箱型拱梁悬吊屋盖及马道天窗,观众厅部分采用工字型截面的钢珩架梁与大拱梁和框架梁相联系共同构成大跨度比赛大厅空间结构,力求以结构造型体现体育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特征。立面处理强调体育建筑的鲜明个性,采用大尺度结构构件与细巧的钢结构及金属屋面形成强烈对比,显示清晰的结构逻辑。平台及首层广场以绿化、雕塑、小品处理,丰富校园空间,完整校园主楼后区的对称布局。
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和游泳馆将作为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和跳水比赛的场馆,大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将由这里产生,它将成为中国大学生走向世界的一个出发点。同时
该馆由于作为有奥运跳水冠军伏明霞为主力和奥运金牌教练于芬为指导的清华大学跳水队的训练基地,也将使它成为令人瞩目的体育和艺术的殿堂。
图片及文字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