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神经病学的目标
A.发展神经科学 B.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C.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D.尽可能地对症恰当治疗 E.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2.神经病学的特性不包括
A.疾病的复杂性B.症状的特异性C.诊断的依赖性 D.疾病的严重性 E.疾病的难治性 3.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不应包括
A.详细询问病史 B.仔细的体格检查 C.相关的辅助检查 D.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 E.试验治疗 4.医学生在神经病学的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但除外
A.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科基本操作 B.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 C.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D.重点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 E.掌握神经遗传病 5.医学生的学习方法,应除外
A.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 B.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C.以研读参考书为突破口 D.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际 E.采取综合分析和整体观点,逐步提高临床技能
1 / 57
一、选择题 1. D 2. B .3 E .4 E 5. C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的瘫痪多表现为 A
A.单瘫或不均等偏瘫B.完全性均等性偏瘫C.交叉性瘫D.四肢瘫E.截瘫 2.双侧旁中央小叶及其附近中央前后回受损引起 E
A.下肢感觉障碍B.下肢瘫痪C.面舌及上肢感觉障碍D.面舌及上肢瘫痪E.痉挛性截瘫,复合性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 3.右利手患者,能理解他人讲话内容,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病变在 C A.左侧额上回后部B.左侧额中回后部C.左侧额下回后部D左侧角回E.左侧顶上小叶 4.易出现“三偏”综合征的病损部位在 A.脊髓 B.脑干 C.小脑 D.丘脑 E.内囊 5.脑桥病变的最具特征性临床表现是 D
A.受损范围广泛 B.常有剧烈面痛C.瞳孔常散大 D.上下肢瘫痪在面瘫的对侧.E.多有昏迷或抽搐 6.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枢是 A.上丘脑 B.延髓 C.下丘脑 D.丘脑 E.底丘脑 7.脑干病损时瘫痪的特点是
A.完全性均等性偏瘫 B.单瘫 C.截瘫D.交叉性瘫痪 E.伴明显肌肉萎缩· 8. Weber syndrome的病损部位是
A.中央前回 B.皮质脊髓束 C.脑桥 D.延髓 E.中脑 9. Millard-Gubler syndrome的表现不包括 E
A.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B.病灶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C.对侧舌下神经瘫痪D.对侧中枢性偏瘫E.眼球侧视运动障碍. 10.交叉性感觉障碍的病变水平位于
A.中脑上丘 B.中脑下丘 C.脑桥 D.延髓 E.颈髓
11.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或不自主运动,其病变部位在
2 / 57
A.顶叶感觉皮质 B.内囊或基底节区C.丘脑 D.中脑 E.脑桥 12.内囊受损的感觉障碍特点是
A.对侧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B.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C.对侧偏身感觉减退伴有自发性疼痛 D.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伴感觉过度E.交叉性感觉减退或缺失 13.某患者双上坡痛温觉障碍,触觉和深感觉正常,病损部位在
A.双侧C5-T8后根 B.右侧C5-T8前根 C.双侧臂丛 D. C5-T2脊髓前连合E.双侧颈膨大后索 14.脊髓颈膨大横贯性损害引起
A.四肢中枢性瘫痪B.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C.截瘫 D.单瘫 E.偏瘫 15.胸髓横贯性损害引起
A.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B.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一侧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D.四肢瘫 E.偏瘫 16.脊髓前角细胞病损的瘫痪特点是
A.单瘫B.节段型分布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感觉障碍C.节段型分布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不伴感觉障碍 D.四肢远端肌肉瘫痪 E.截瘫
17.骶髓病变时,通常不应出现的情况是 E
A.尿便障碍B.肛门反射消失C.马鞍形感觉障碍D.病理征阴性E.下肢严重瘫痪 18.脊髓休克现象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出现
A.截瘫 B.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C.尿便障碍D.腿反射亢进E.病理征阴性 19.哪项可能不是脊髓病变引起的瘫痪
A.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B.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C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D.一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E.一侧上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0.眼动脉交叉瘫或Horne交叉瘫的受累血管常见于
A.大脑中动脉B.颈内动脉C.大脑前动脉D.基底动脉E.大脑后动脉 21.一侧瞳孔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消失,病变位于 A
A.同侧视神经 B.对侧视神经 C.同侧动眼神经D.对侧动眼神经 E.视交叉 22.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及间接反射均消失,病变在 D
3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