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其细胞周期长短也不相同,A错误;
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不完全相同,所以G1、S、G2和M期长短也不同,B错误;
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由于DNA合成在G2期之前的S,所以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C正确; D、减数分裂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每对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形成四分体,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
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分)(2015?浙江)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 B. 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 C. 若对完整植株施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 D.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不相互对抗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由1、4、
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叶片产生的赤霉素含量降低,雄株的数量减少而雌株数量增多;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 解答:解:A、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
A错误;
B、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B错误;
C、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叶片产生的赤霉素含量降低,雄株的数量减少而雌株数量增多,C正确;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试题难度一般.
4.(6分)(2015?浙江)血液中K+溶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 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 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
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到肌纤维内部,A错误;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C正确;
D、静息膜电位的形成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故血液中K+溶度急性降低,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理,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6分)(2015?浙江)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解答:解:A、该种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正确;
B、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项错误; C、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的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项正确;
D、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空间特征、群落的演替和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
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6.(6分)(2015?浙江)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属系图如图,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C.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考点:伴性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
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解答:解: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
B、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
因型相同的概率为,B错误;
C、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2=4种表现型,C错误;
D、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4分) 30.(14分)(2015?浙江)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叶绿体内膜上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无机磷酸).请回答:
(1)磷除了是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组分外也是叶绿体内核酸和 磷脂 的组分. (2)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属于 吸能反应 .
(3)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则进入叶绿体的 Pi 数量减少,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 叶绿体基质 中,也导致了光反应中合成的 ATP 数量下降,卡尔文循环减速.上述这种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 负反馈调节 .此时过多的三碳糖磷酸将用于 淀粉的合成 ,以维持卡尔文循环运行.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主要发生的反应是水
的光解,产物主要是氧气、[H]和ATP,其中[H]和ATP参与暗反应的过程;暗反应阶段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据此分析题图,分析各小题即可作答. 解答:解: (1)磷元素是核酸、磷脂、ATP等的组成成分,叶绿体内含磷的主要是核酸和类
囊体膜中的磷脂的组成成分.
(2)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是一个还原反应,需要吸收ATP释放的能量才能完成,故是一个吸能反应.
(3)据图分析,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则同时产生的Pi有积累,导致三碳酸磷酸的转运受到抑制,进入叶绿体的Pi减少,同时三碳酸磷酸因转运受抑制而在叶绿体基质中大量积累,进一步抑制了暗反应和光反应的进行,使得ATP的合成数量下降.这一过程中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过程.此时从题图可以看出过多的三碳糖磷酸将用于淀粉的合成,以维持卡尔文循环运行. 故答案为: (1)磷脂 (2)吸能反应
(3)Pi 叶绿体基质 ATP 负反馈调节 淀粉的合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 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的物质和能量的
变化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31.(12分)(2015?浙江)现有一种细菌M,能够合成某种酶,并能分泌到细胞外.为了研究其培养时间与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若干个培养瓶、培养液、细菌M (要求与说明:实验仅设一组;实验仪器、试剂、用具及操作不作具体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取细菌M,稀释后分别等量接种于若干个含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②取其中的培养瓶,分别测定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并记录 ③在培养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重复② ④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并绘制预测的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曲线):
(3)测定总酶浓度时,应对细胞做 破碎 处理.
考点:微生物的利用.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研究其培养时间与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故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因变量是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先增加,其次是总酶浓度增加,再其次细胞外酶浓度增加,测定总酶浓度时,应对细胞做破碎处理,据此答题. 解答:解: (1)研究其培养时间与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故该实验
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因变量是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 实验思路:
①取细菌M,稀释后分别等量接种于若干个含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②取其中的培养瓶,分别测定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并记录 ③在培养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重复② ④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