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执教:陈述伦 2014.4.10
教学目标:
根据“重点”中的要求,这节课我们通过实例的训练,要求具有如下的能力: 1、判断语文常识正误的能力。 2、分析语文常识的能力。
3、有关语文常识的选择与填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语文常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重点掌握的是: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说明对象、特征、方法;议论的论点、论据、论证。文学常识重点掌握的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知识;课本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化常识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日常生活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2、难点:识记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有些故事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B、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联系的,交错使用。
C、从文学常识的角度来看,《孔乙已》和《我的叔叔于勒》有三点相同:作品中的“我”都不是作者本人;都是短篇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
D、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人物;祥子是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人物;杨白劳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人物。 分析:
本题以选择题型考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由于四个选项涉及的考点面较广,考生平时若识记没有到位,就易选错。回答本题的正确方式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将四个选项横向比较,找出疑点,再确证。 C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B、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交代的是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背景等。 C、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需要一个集中的中心。 分析:
A项缺漏了“文学”,B项中社会环境描写是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是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自然景物。D要一个集中的中心。所以答案为:C (评讲过程中指出文学常识考查要求) 二、明确要求:
1、了解重要作家的有关情况(名、时、地、评、作等)。重点掌握的作家: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老舍、朱自清、冰心、叶圣陶、郭沫若、孙犁、余秋雨、沈从文、张晓枫等。
中国古代作家:孔子、孟子、左丘明、韩非、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施耐庵、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
外国作家:安徒生、都德、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马克·吐温、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学生选取三个作家进行当堂整理) 课文 名 时 地 评 作
2、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古代重要的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主人公等)。重点了解的作品有:《诗经》、《论语》、《左传》、《战国策》、《孟子》、《列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著作。
(学生选取三部作品进行当堂整理) 作品 作品简介 3、了解并掌握初中课本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的人物及主人公等)。如《变色龙》、《孔乙已》、《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等
4、了解文体知识(主要了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及古代诗、词、曲等有关知识) 5、文体知识应重点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 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 ③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 ④应用文的格式、种类等。
6、文化知识应重点掌握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以上6条所涉及的语文常识需要朗读,不可忽视。 三、复习重点(方法指导)
1、课本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应特别关注中国作家的生活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
2、重要作家的作品和出处。
3、作品(含要求必读的名著)中精彩情节、主要人物及性格。
4、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包括体裁特色、诗文内容和写作目的等基本知识。
方法上,可将重要作家、作品按古代、现当代、外国三个方面分类整理,再列出表格,将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作品、出处、体裁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名句等都网罗进去,力求全面,并注意与“诗文背诵默写”部分结合起来。 四、作业
补充整理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表格
文学常识整理
1、了解重要作家的有关情况(名、时、地、评、作等)。重点掌握的作家: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老舍、朱自清、冰心、叶圣陶、郭沫若、孙犁、余秋雨、沈从文、张晓枫等。
中国古代作家:孔子、孟子、左丘明、韩非、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施耐庵、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
外国作家:安徒生、都德、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马克·吐温、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课文 名 时 地 评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