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汪洋恣肆、恢诡谲怪的散文风格。 第一,构思上的诡奇怪诞。庄子往往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艺术构思,去表现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哲学精神。在庄子的想象世界,人类社会中一切最常见、最可理解的人情事理都消失了,代之以一系列奇特、新鲜、怪诞的观念和形象。如《人间世》中的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 第二,意境雄奇开阔。庄子善于把自己对自由无限的追求精神灌注于笔端,以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境界,表现自己对广阔天地、绝对自由的向往。如《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又如《秋水》描写秋水浩荡奔腾气象万千的景象,也很有意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只此淡淡几笔,就把秋日浩荡无崖的大水汹涌、苍茫磅礴的气势和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写得酣畅浓烈。 第三、章法神奇变幻。庄子散文的笔法不拘一格,变化无究。 四、荀子的议论散文(略) 五、《韩非子》的政论散文(略) 六、先秦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先秦散文对后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思想方面。中国古代各种思想学说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先秦,而这些思想又突出地体现在先秦散文中。从《尚书》中敬天保民的思想,到《左传》、《国语》中的民本思想,再到儒家散文中的“王道”、“仁政”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先秦散文中这些古代进步思想的精华,为后代追求美好理想,渴望改变现实的的人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材料。 先秦散文对后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更是深远。 先秦散文的体裁、题材直接影响了后代的各体文学创作。 先秦散文对后代散文创作方法和技巧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作家都注意借鉴先秦散文的创作经验和文章风格。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文体的形成、名称 1、楚辞的形成 第一,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现存的屈原作品看,他的诗歌创作除《九章》以外,其他如《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无不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烙印。 第二,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有着密切关系。 第三,楚辞的形成多方面接受了北方文学的影响。 楚辞的形成不仅深受《诗经》的影响,还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以上三点讲的是楚辞产生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但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在战国时代的楚地产生,关键还在屈原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2、“楚辞”其名 “楚辞”这一名称,按其本义来说,是楚人或楚地的歌辞的意思,表明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一词,始见《史记·酷吏列传》:“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为“赋”,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因此,“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事物而创作的诗赋,屈原及其宋玉等人学习继承、发展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征,创制一种新的诗体,创作了一些作品 二、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1、屈原的时代及其生平 屈原的时代,正值战国七雄纷争之际。 11 屈原正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焦灼、忧虑的时代,以一个楚国朝臣的身份,为楚国国运和楚国人民的命运奋斗、奔波,而终因无力挽回颓势,悲愤至极,自绝于世的。 屈原的生平,所能依据的资料主要有《史记?楚世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新序·节士》。 2、屈原的作品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著录25篇,但具体篇名未列。东汉王逸据刘向辑本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持两可态度;此外,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故屈原作品或可能是屈原的作品共有27篇。 三、惊世骇俗的《离骚》 1、题解 “离骚”二字,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离,别也;骚,愁也。”认为离骚即离别忧愁的意思。不过,古、今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认为“离骚”二字用的是楚语,宋代项安世说:“《楚语》伍举曰,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韦昭注曰:骚,愁也。离,畔也。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项氏家说》卷八)游国恩先生认为“离骚”是楚曲名,即“劳商”,其意义与“牢骚”二字相同。(《楚辞论文集?离骚纂义》)。 屈原生当怀王之世,那时楚国已是内忧外困,日益衰落.“明于治乱”的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虽遭谗被疏,仍系心怀王,念念不忘振兴楚国。然而黑暗的现实,腐败的政治使他壮志难酬,只好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其具体内容是: 一是盼望君王圣明。如:“汤、禹俨而祇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二是关注民众生活。“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三是渴求举贤授能。“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四是希望修明法度。“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2、内容解析 从全诗的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是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即“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遇谗被疏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的内心冲突,以及最后的抉择。从创作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 首先看《离骚》的前半部分。“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追述了自己高贵的出身,以及自己奇异的生辰和美名。“高阳”,是古颛顼帝的称号,在传说中楚国的先祖是五帝中的颛顼。屈原上溯先世,乃与楚王同宗,其意在说明,他对于楚国的存亡,对于存君兴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接着他又叙写了自己生辰的奇异,以及父亲加予他的美名。前者与写他的家世一样,表现他的尊贵不凡,继而又借用美名来写他的性格、理想。总之,这起始的八句,感情是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自重定下了基调,也为全诗的体制结构了框架。 3、艺术造诣 《离骚》艺术造诣极高,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诸方面,都有开拓创新。 (1)、《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这形象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忠君爱国的强烈情感、放言无畏的批判精神;奋发自励的高尚襟怀、苏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2)、比兴手法的拓展 屈原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艺术成果,在《离骚》的创作中,对比兴手法作出重大开拓。王逸《楚辞章句》:“《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嫓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诗人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物融而为一,创造出富有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这就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色的比兴手法的局限。 (3)、诗歌语言。 《离骚》的形式是吸取和借鉴南方楚地的民间歌曲而成,但他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中了《诗经》的四言形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容量,又增强了表现力。 《离骚》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用得最为普遍的是“兮”字,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语词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4)、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诗经》奠定了我国文学史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古代神话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屈原继承、发展了《诗12 经》、神话的优良传统,其《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 四、《九歌》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九歌》共包括十一篇作品,其篇目和次第为:《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丰隆)、《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大司命》、《少司命》(司命之神)、《东君》(太阳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国殤》(为国阵亡之神)、《礼魂》(送神曲)。 1、思想内容 《九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一部分是写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的,如《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等。从性质讲,这类诗与《诗经》中的《颂》诗相近,但蕴含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九歌》中除了这样一些礼赞神明的作品外,更多的是一些描写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作品。 《湘君》、《湘夫人》,是《九歌》中写得非常优美而富于故事情节的诗篇。旧标为两篇,认为各写一神。但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看,实为一诗的两章。 2、艺术特色 第一、《九歌》中除《国殇》一篇外,都是神话题材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中所描写的各类云、日、山、川之神,其生活环境,容貌体态,无不符合它们作为各类神格的身份特点,如写日神:“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以云为衣,霓为裳,耀武长空,完全是一副潇洒而又威严的日神气概。写山中女神:“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乘赤豹驾的车子,后有文貍做随从。又以辛夷香木为车,编桂枝为锦旗。披香带翠,折花山间,正是山中自然风貌的拟人化。 第二、作者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山鬼》一诗,则用深山中的雷雨交加、猿声啾啾的夜景,来渲染山林女神因失恋而激起的愁苦悲愤感情,更是名文妙笔,极为生动感人。 第三、《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如《九歌》各篇都有许多名句,《东皇太一》中”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写祭神典礼上神巫起舞,香气四溢的场景,宛若目睹。“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少司命》)。 第四、《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质。 五、《九章》与《天问》 1、《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依《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 《九章》的思想内容与《离骚》大体相似。 《九章》的艺术风貌与《离骚》大体相类,只是《离骚》富于浪漫主义,《九章》主要显示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它不以飞腾的想象和奇幻的意境取胜,而以具体的写实和直接的抒情见长。如《哀郢》诗人开篇即描写了亲眼所见的一片国破家亡、人民离散逃奔的惨状:“皇天这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其描述有如“实录”。 在写景寄情方面,《九章》有其独到之处。诗人往往情寓于景,景以寄情,无论写山水,言节候,大都情共景生,感人肺腑。如《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凄寂幽晦的环境与孤独无乐的心境相互映衬,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而为一。 2、《天问》 《天问》是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诗357句,1500多字,172个问题,全采用问句体写成。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六、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自己的知己;一方面学习屈原的创作精神,对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的黑暗现实作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司马迁对屈原敬佩之至。他曾亲访屈原的遗迹,搜罗诗人的史料,在《史记》中为诗人立传。在《屈原贾生列传》中,他不仅记载了诗人的事迹,而且对诗人“正道直行”的品德和不与黑暗妥协的斗争精神加以热情的歌颂,正确地评价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在遭冤受刑之后,就是在“屈原放逐,乃著《离骚》”(《报任安书》)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 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景慕屈原的为人。李白蔑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特别是他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乃是屈原创作的精神和发展。如《梁甫吟诵》:“我欲攀龙见13 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用攀龙游天,叩阍不开,表现自己的被冷遇,表现自己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明显地呈现出学习《离骚》的痕迹。伟大诗人杜甫的爱国忧民精神,也与屈原有着继承关系。又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可以说是受到最普遍敬爱、纪念的诗人。他甚至影响到中国的民俗,据传屈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江自沉的,在他逝世不久,民间就开始以独特的民族形式来纪念他,那就是每年在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这一风俗,二千多年来至今未衰。这足以说明屈原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和不朽影响。 屈原作品的伟大艺术成就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 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所学习和继承。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 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秦代由于时间短暂,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在在统一六国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前者文风畅达,后者辞采华美。汉兴以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 一、《吕氏春秋》(《吕览》) 1、概述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即《汉书?艺文志》所称“智略士”)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理散文著作。 《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蓍作,《汉书?艺文志》列入“诸子略”的“杂家”一类。高诱《吕氏春秋序》:“此书所沿,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即认为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倾向。综合以上观点,此书虽以“杂”为基本特征,但采择了诸子之说,且以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多一些。 从吕不韦的主观愿望来讲,其编撰《吕氏春秋》有其个人政治动机。吕不韦不满意秦国独尊法家的政策,企图在始皇亲政前夕系统宣传自己新的治国方针,从而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势力。 2、文学价值 第一、多彩的寓言故事。《吕氏春秋》的寓言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选自历史传说,有采撷于诸子文章,有来源于民间生活,有出自想象虚构……且多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它们或庄或谐,或实或虚,或生动形象,或妙趣横生,或幽默诙谐、深刻警拔,或冷嘲热讽、喜笑怒骂……用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寓言故事议论说理,往往使文章带有较为浓郁的文学格调,启发性、趣味性强。如《察今》“荆人涉澭”、“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 第二、异彩纷呈的词句。《吕氏春秋》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典故成语,这些辞句争奇斗妍,使议论大为增色,文学因素可观,较其他诸子并不逊色。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务大》)“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博志》) 成语典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尽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明理》)、因噎废食(《荡兵》)、一唱三叹(《适音》)、伐性之斧(《本生》)、劳而无功(《本味》)、掩耳盗钟(《自知》)、竭泽而渔(《义赏》)、刻舟求剑(《察今》)等等。 二、李斯的散文 14 秦一统天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只因时间太短,百业待兴,无时间顾及于学术,又因继承了以刑名法术治国的传统,和鉴于先秦的列国纷争而走向专制主义的极端,更由于雄踞天下而滋生出尊已卑人的褊狭心理,致使秦的学术十分荒芜;秦的文学亦因只注重应用文字和颂扬文字而跌入低谷。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 1、刻石之文 秦始皇自统一中国后的第三年(前219)开始,连续近十年时间,或封禅,或巡狩,足迹到达邹峄山、泰山、琅邪,碣石等等。所到之处,皆刻石称颂功德。据《史记》,秦刻石共八篇,其中六篇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刻石之文,大都出自李斯。 刻石之文,源自铭颂。刻石文短而用韵,因受每行字数的限制,大都三句一转韵,颇不同于前此的铭颂。后汉以降,碑碣云起,秦之刻石,是有开创之功的。 2、《谏逐客书》 三、贾谊、晁错的政论文 汉代初年,国家凋蔽,百业待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崇尚黄老无为之治,文化思想有了相对的自由。兼之楚汉之际,百家之学再兴,游学之风复起。延及汉初,余风未息,学者之文,较能畅所欲言,文章具有铺陈壮大的风格。但这时的文章也有不同战国之处。 首先,社会生活相对稳定,文人从政机遇增加,有条件对现实问题作具体的研究。故其为文,大抵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自然趋于严谨,少有策士之辞的浮靡和诡辩。其次,汉初文人抚今追昔,对汉代社会的统一与安定倍感珍惜。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总结前代兴亡教训,为统治者提供经验、借鉴,史论而兼政论;冷静客观而兼热情洋溢,是这一时期文章的特点。而最能代表汉初文章风格的是贾谊和晁错。 1、贾谊的散文 《汉书?贾谊传》载,贾谊散文五十八篇(今存五十六篇),刘向辑为《新书》,其主要内容是陈述如何使汉王朝长治久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贾谊议论时事、阐发政治思想见解,主要见于《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是另一篇疏牍文,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最有文学色彩、政论而兼史论的散文。 贾谊的散文思想内容精深,能抓住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以激切的语气,咄咄逼人的笔力,点出事理的精髓。为了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贾谊在行文中大量地使用排比对偶句,并反复运用对比映衬来增强气势。贾谊的政论文,一直被后人看做是文章的楷模,如左思在《咏思》一诗中写道“著论准《过秦》”。后来的唐宋古文运动,都以汉文相标榜,贾谊的散文是他们推崇的对象之一。 2、晁错的散文 《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十一篇。《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贤良对策》和《削藩策》是政论文的代表作。 《论贵粟疏》是晁错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议,是一篇重视农业生产,强调粮食问题的重要作品。原文无标题,此题是后人加的。 四、《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今存二十一篇,即《汉书》记载的《内书》。本称《鸿烈》(“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经刘向增订后称为《淮南内》,《隋书?经籍志》始称为《淮南子》。 《淮南子》杂取诸家之说而归本于黄老之言。 15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