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外国建筑史/ History of Foreign Ancient Architecture 课程编号:1303050012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课程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实验(创作、制作、上机)学时/学分: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外国建筑史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课,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着重于外国建筑发展历史及不同建筑发展阶段有关建筑理论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的修养、为专业设计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相关的课程有中国建筑史、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小区规划设计、景观艺术设计等。
通过学习外国建筑史,系统地认识和了解不同时期建筑的基本发展状况,包括时代背景、技术能力、可用的基本建筑材料对于建筑类型、建筑型制、结构方式和建筑风格等相互影响的关系,熟知主要的建筑流派、思潮以及代表性人物和作品,为专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建筑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为理解和正确设计现时代的建筑与室内环境提供思想上的启迪。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一)古代埃及的建筑
(二)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三)古代希腊的建筑 (四)古罗马的建筑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建筑 (一)拜占庭的建筑 (二)西欧中世纪建筑
第三章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三)欧洲其它国家16-18世纪建筑 第四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三)欧洲其他各国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建筑 (四)美洲古代及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 (五)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 第五章 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
(一)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二)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三)日本和朝鲜的建筑
第六章 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二)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三)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四)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矛盾的探索 第七章 二十世纪对新建筑的探求 (一)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二)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住宅 (三)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四)德意志制造联盟
第八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 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一)两次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概况 (二)建筑技术的进展 (三)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四)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五)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学派 (六)勒·柯布西耶
(七)密斯·凡·德·罗 (八)赖特和他的有机建筑论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一)战后的建筑概况 (二)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 (三)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四)战后欧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六)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实验教学内容: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
(一)系统了解建筑发展状况,并通过幻灯、光盘和录像等形象资料, 加深对各时期建筑类型、型制、风格的了解;
(二)对各时期的建筑理论、思潮有较熟悉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建筑艺术欣赏水平和初步建筑评论的能力。
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总学时分配 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讲 课 内 容 外国建筑发展概况 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欧洲中世纪建筑 4 4 学 时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二十世纪对新建筑的探求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 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参观(北京教堂、殖民地建筑) 2 4 2 4 4 8 2.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序号 1 2 3 4 5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 类型 每组 人数 必开/ 选开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后续课程:室内设计、建筑设计
六、实验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工具、器具名称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式(实验部分单独列出)
调研报告1 20% 调研报告2 20% 结课作业 60%
八、参考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外国建筑史》.陈志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3年。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清华大学等四校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
2003年
3. 《20世纪西方建筑史》.吴焕加.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执笔人:
编写或修订日期:2009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