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常态化,在线教学质量如何再提高
回顾“加长版”寒假,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没有想到的是,“被迫卷入在线教学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竟释放了如此大的潜能”。
2月以来,为了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教育系统紧急行动,打响了一场“停课不停学”的攻坚战。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迅速搭建,各地教育部门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一项项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的政策相继推出。全国教育系统仅用20多天就为两亿多大中小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居家学习软硬件支持。3月2日,《俄罗斯报》评价疫情面前教育系统这场硬仗是“中国进行一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这一景象史无前例”。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联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面向全国31个省份开展了大范围抽样调查,重点调研教师、学生、校长线上教学期间的教学参与情况、师生互动情况、线上教学满意度等。结果显示,80.3%的教师对线上教学效果较为认可,84.07%的学生对在线学习的感受较为良好。但如果将在线学习与在校学习对比,43.32%的中小学生认为疫情期间的学习效果较在校学习差一些。
当课堂和生活、学校与家庭的界限被打开,当教与学再造,学习主要靠自律,围困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究竟在哪?有怎样的解题思路? 学习主要靠自律,如何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以前不知道孩子在课堂上的状态,现在在家上课一目了然,上网课时,没有老师管着,就常常跑神。”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刘女士说。
刘女士遇到的问题不是个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通过对7万余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自觉性和自律性是影响居家学习和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37%的学生对自己居家学习期间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正如专家所言,课堂上的通识教育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主动获得知识、管理自我的能
力,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线上学习并不一定等同于线上上课,居家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时间安排的自主性加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表示,适应学生居家学习,教师角色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供给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点拨者,以及学生思维活动进阶的搭桥者。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提醒,在线教学不等同于课堂搬家。在线教学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是让教师把功夫放在如何讲得更好上,而是要放在让学生能够“动”起来、讨论起来、思维运转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定义“教”的含义,从单一的讲授,走向设计、指导、帮助、干预等。
郭绍青建议,教师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进行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发挥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合理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郭绍青表示,在线教学重在改变教师教的模式,改变学生学的方式,使学生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而落实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学科关键能力和通识能力的培养上。
“我们也要在疫情期间思考哪些内容能发挥当前技术的作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在于,如何把班级教学、教师教学、在线教学融为一体,形成虚实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这个发展方向是一定会走下去的。”郭绍青说。 教与学再造,教学方法创新有哪些思路
疫情期间,山东省青岛市兰亭小学语文教师孙晓丽上了两个半月的直播课。“教师看不到学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无法准确把握,到底学会了没有,理解了几成?与面对面的课堂相比,线上教学的环境变化,让教师无法准确判断课堂的效果。”在孙晓丽看来,线上课创新要直面这一难题,要求教师设法让课堂变得更高效,留出时间增加与学生有效互动。
“停课不停学以来,经历大规模长时间的在线教学,催生了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不同组合的同步/异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整体而言,尚缺少富有想象力和深度融合的设计。”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说。
他表示,一个比较重要的思路是,采用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教学进度安排,允许学生富有弹性地开展学习。例如,每堂课在线讲授控制在15—20分钟,剩下的时间为自主学习和在线辅导,学生不必整堂课都在紧张的教学安排中度过。
“需要注意的是,应当留出集中答疑、检测和交流的时间,要避免因弹性学习而放任学生并把辅导、监督的压力转嫁到家长端。”钟柏昌说。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马宏认为,当生活环境被限定,学习内容全部来自线上,基于学科进行教育主题的整体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从开学第一课到居家学习,再到持续三周的“谢谢你”主题项目式学习,巴蜀公开课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每周设置一个主题,从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设计课程内容。
张志勇认为,适应学生居家学习的特点,中小学要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里的关键是改变学生学习任务成果的评价方式。应从过去单一依靠作业反馈、试卷检测的评价方式中走出来,增加学生的问题反馈、思维反馈和作业反馈等评价项。”张志勇说。
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副校长董彦旭看来,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由统一地教转入个性地学。疫情期间,该校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困惑和需求列出学习需求清单,以年级为单位,统一下单,年级教师定向接单。总的原则就是对准学生的需求,做到“靶向施教”。
钟柏昌建议,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差异,不必严格遵循原有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允
许学生重新选课,形成新的在线学习班级或群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在线课程和师资,“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之为‘网络走班制’,可以有效破解线下走班制的困境,为深化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和探索路径”。
如何提升教师的在线教学水平
小莉是北京市海淀区某校初三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已连续上了3个多月直播课,在她看来,在线上课跟正常课堂没有太大区别,老师有手写板,可以同步解题步骤,平时一节课是45分钟,现在是30分钟,“我们感受不到太大的变化,但是老师要辛苦些,要精练内容,重新备课”。
“在线教学的根本问题,还是教师能力发展水平的问题。”郭绍青说,教师“互联网+”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分为起步适应、模仿迁移、熟练融合、研究创新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技术素养。以教学方法为例,在熟练融合阶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常态,而在起步阶段,教师仍以传统讲授为主。
巴蜀公开课教学实践的调查反馈也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科专业能力、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在线教学的质量。
“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当疫情过去,回到线下课堂后,封闭的课堂还能存在多久?”在郭绍青看来,课堂向网上延伸是一种必然,它带来的一个挑战是受限于单个教师的能力和知识面,很难把控和实施很多开放的、学生居主动地位教学活动的指导,发挥教师教学共同体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当前来讲,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聚焦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郭绍青表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通过学习活动设计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要解决上述矛盾,互联网技术下的‘集体教研,分工教学’制度具有现实性。所谓‘集智教育’,就是放大互联网教育的协作优势,发挥团队集体教育智慧,实施集体教研、协作教
学。”张志勇说。
李百艳认为,优质的在线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低监督下”的“高自主性”,需要教师具备流畅表达的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自我反思、多元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意识。
“教育领域最大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不是科技,而是乐于接受创新的从教者。如何为学生提供丰富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真实有吸引力的学习体验和客观精确的学习评估方式,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李百艳说。 课堂走向开放,家校如何更好协同
下载、打印资料、拍照打卡、视频打卡、督促孩子学习、检查和批改作业、将老师的反馈发给孩子……正如一幅漫画所描述的那样,疫情期间,家长们扮演了助教、班主任、打字员、打印员、采购员、打卡员、陪练员等多重角色。
在线教学打破了家庭和学校、课堂和生活的界限,家庭和学校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如何提升居家学习效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协同,成为双方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线教学最大的难题是孩子要自律、自主,而家校协同最主要的问题是家长感到孩子状态不好,干预又不得法、不科学。”刚刚转入新年,李百艳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随即一场行为契约教育在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展开。
该校聘请专家和班主任共同指导家长和孩子制定行为契约,包括学习、家务、健身、亲子共读等多个方面。李百艳说,这不仅是延迟开学期间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也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开始,想着自由自在的日子被‘契约’约束,有点抵触,但是妈妈说可以奖励一盒史莱姆。一周下来,我自认为还是有很大收获,写作业时更专注了,玩也能安心玩,不再听到妈妈的唠叨了。”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初一(5)班学生杨书毓说。
在张志勇看来,居家学习要切实改变过去“重教书轻育人”的局面,建议从教师、家长、
学生三方协商安排好学生“一日学习计划”着手。“一日学习计划”的安排应坚持家校协同,学校要给家庭和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留下空间,不能完全由学校固化时间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家校要协同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自我控制、一日规划等能力。
在李百艳看来,在线教学虽然是应急之举,却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某些思维定式,激发了更多创新实践,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最硬核的还是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各个主体之间顺畅的互动沟通,高质量的协同对话,相互支持的关系建构。 “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不是一次疫情就能轻易改变。变革一定是系统性的,单纯某种技术的介入不会引发教育的重大变革。诱因和尝试已然出现,要成为新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期待这一天。”钟柏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