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日报/2019年/6月/25日/第006版 评论
“道德银行”让有德者有得
陈力方
常言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近日,笔者在基层走访时欣然发现,这种关于给予与得到的观念,已经从认知层面以制度化的形式落到实践层面。在大同阳高县,一位扶贫干部告诉笔者,村民们的义务劳动或公益善举可以积分,用积分可以到“扶贫超市”兑换所需要的生活物品。无独有偶,在临汾蒲县,“道德银行”建设工程已在全县推开,“存美德、挣积分、取实惠”,文明善举的量化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唤醒了村民勤劳向善的传统美德。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美富”不仅仅包含物质指标,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毋庸置疑,经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美丽宜居,但不同程度的“精神短板”仍然如顽症痼疾,阻碍着美丽乡村的文明进程。譬如,自主脱贫意识不强、公共意识欠缺、庭院卫生不净、邻里关系不和等,甚至违反村规民约、挑战公序良俗的行为和事件也时有发生。
巨变中的乡村如何能做到有效治理?自治、法治、德治,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紧紧攥在手里的“三治经”。而像“道德银行”这种通过道德挣积分,积分得实惠的方式,不失为一条乡村德治的新路径。在蒲县实践当中,“道德银行”的积分制度背后,有多方统筹的“同心圆梦超市”作支撑,以保证积分能及时兑现;有“十星农户”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思想进步之星”“学用技能之星”“户容整洁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等十类星级个人,对“道德银行”进行强化和延伸。最近,蒲县还正式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道德银行”领导组,形成了一套“县级总行、乡镇支行、村级网点”的运行机制。
多年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创建了全国首家“道德银行”,近几年来,许多乡村在脱贫攻坚中,把“道德银行”活学活用,把一些生活物资的免费领取改为凭积分领取,把不劳而获改为多劳多得、多善多得,有效改变了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懒人思想。事实上,这个“道德银行”的效果远远超过扶贫帮困的范畴,它适用于整个乡风文明的治理,在这个治理进程中,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进行精准设计,并不断地进行多元创新。在一些乡村,村民在“道德银行”的积分已经成为重要的“信用指标”,可以兑换的远不止生活用品,还可以兑换志愿者的服务,可以享受银行贷款优惠,可以得到隆重的表彰和宣扬。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道德是一种修养,不可能绝对量化,但道德也是一种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培育。从全国各地试验的“积孝”“积善”“积信”“积勤”“积俭”等道德积分来看,更多是一种习惯的引领,孝老敬亲可以积分,义行善举可以积分,损害集体利益要扣分,等等,只要评判相对科学公平,就有利于形成向上、向好、向善的氛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诚如斯言,“道德银行”的乡村试验,无不有利于家风、民风、乡风的涵养。 让“有德者有得”,让勤劳者受赞美,让好人好事有奖励,正是一种符合当下现实的柔性治理。这种“道德银行”的模式不可急功近利,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当崇德向善慢慢融入社会风气,慢慢影响到人们的习惯,乡村的“精神短板”势必会慢慢补齐,乡风文明自会得以滋养。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