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电磁铁动作顺序表
3.3液压元件的选择 3.3.1液压泵
液压缸在整个工作循环中的最大工作压力为 3.228MPa, 如取进油路上的压力损失 为 0.8MPa, 压力继电器调整压力高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之值为 0.5MPa , 则变量泵的最 大工作压力应为
Pp=(3.228+0.8+0.5MPa=4.528MPa
由工况图可知,液压泵应向液压缸提供的最大流量为 18.378L/min,若回路中的 泄 漏 按 液 压 缸 输 入 流 量 的 10%估 计 , 则 液 压 泵 的 总 流 量 应 为
。
由于要求工作平稳,选取最大工作压力为液压泵额定压力的 70%,则液压泵的额 定压力为 :
P=Pp/0.7=6.47Mpa
根据以上压力和流量的数值查阅产品样本,最后确定选取 YBX-B ※ L 型变量叶片 泵,其最大排量为 25mL/r,压力调节范围为 2.0— 7.0Mpa ,若取液压泵的容积效率
0.9=η,泵的转速为 1500r/min
由于液压缸在快退时输入功率最大,这时液压泵工作压力为 0.634MPa, 进油路压 力损失 0.3Mpa, 流量为 20.22L/min,取泵的总效率为 0.75, 则液压泵驱动电动机输出
所需的功率为
根据此数值按 JB/T10391-2002,,查阅电动机产品样本选取 Y90L-4型电动机,其 额定功率 KW 5. 1P n =,额定转速
。
3.3.2阀类元件及辅助元件的选择
根据阀类及辅助元件所在油路的最大工作压力和通过该元件的最大实际 流量,可以选出这些液压元件的型号及规格见表 3— 3 表 3— 3元件的型号及规格
3.3.3油管的选择
各元件间连接管道的规格按元件接口处尺寸决定,液压缸进、出油管则按输入、 输出的最大流量计算。 由于液压泵的具体选定之后液压缸在各阶段的进、 出流量已与 原定数值不同,所以要重新计算如表 3— 4所示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所选液压泵的型号、规格适合。
由表 3— 4可知,该系统中最大压力小于 3MPa ,油管中的流速取 3m/s。所以按公
式 d =
则选 18mm 的孔径。 3.3.4确定油箱容积:
油箱容积按《液压传动》式(7-8估算,当取 ζ为 7时,求得其容积
按 JB/T7938-1999规定,取标准值 V=250L。 4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4.1验算系统压力损失并确定压力阀的调整值 (1 快进
滑台快进时,液压缸差动连接,进油路上油液通过单向阀 10的流量是 22L/MIN, 通过电液换向阀 2的流量是 20.22L/MIN,然后与液压缸的有杆腔的回油汇合,以流 量 51.80L/min通过行程阀 3并进入无杆腔。因此进油路上的总压降为
此值不大,不会使压力阀开启,故能确保两个泵的流量全部进入液压缸。 回油路上,液压缸有杆腔中的油液通过电液换向阀 2 和单向阀 6 的流量都是 28.2L/min,然后与液压泵的供油合并,经行程阀 3 流入无杆腔。由此可算出快进时 有杆腔压力 P2 和无杆腔压力 P1 之差。 ?
此值小于原估计值
0.5Mpa,所以是偏安全的。 (2)工进 工进时,油液在进油路上通过电液换向阀 2 的流量为 0.4~1.5L/min,在调速阀 4 处的压力损失为 0.5Mpa;油液在回油路上通过换向阀 2 的流量为 0.20~0.76L/min, 在 背压阀 8 处的压力损失为 0.5MPa,通过顺序阀 7 的流量为 22.2~22.76L/min,因此这 时液压缸回油腔压力 p 2 为
= 0.539MPa 此值大于原估计值 0.5Mpa,则重新计算工进时液压缸进
油腔压力 ,与原计算 数值 3.761MPa 相近。 考 虑 到压 力 继电 器 可靠动 作 需要 压
差 ?pe = 0.5MPa , 故 溢流阀 9 的调 压
(3)快退 快退时,
油液在进油路上通过单向阀 5 的流量为 22L/min,通过换向阀 2 的流量 为 20.22L/MIN;油液在回路上通过单向阀 5、换向阀 2 和单向阀 13 的流量都是 33.17L/min。一次进油路上的总压降为: 11
此值较小,所以液压泵驱动电动机的功率是足够的。回油路上的总压降是 所以,快退时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 ,因此主泵卸荷的顺序阀 7 调压应大于 0.862Mpa. 4.2 油液温升计算 工进在整个工作循环中所占的时间比例达 95%,所以系统发热和油液温升 可用工进的情况来计算。 工进时液压缸的有效功率为: 此时泵在高压下供油,所以它的输入功率为: 系统效率 0.0088, 由此得液压系统的发热量为: 温升近似值如下: 温升没有超出范围,液压系统中不需设置冷却器。 12
参考文献 [1] 王积伟 章宏甲主编 液压传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贾明新主编. 液压传动与控制解难和练习.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3] 液压设计手册(电子版 R1.0).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