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粘贴
二、练习基本技法
第三课时:
一、 纸浮雕作品欣赏 二、基本技法学习 1、透叠法
保持一张纸的完整,通过折叠、切割技法, 使图形与纸板形成错位而出现立体效果。
2、重叠法
统一形状的纸张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重 叠粘贴,产生一定厚度,使作品产生立体感。
3、综合法 :运用切、折、贴等方法,形成生动的浮雕效果。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纸浮雕图稿。教师指导
四、作业要求:运用剪切、折叠、卷曲、粘贴多种技法,设 计完成一件有立体感、装饰性强的纸浮雕作 品。
五、作业评比:
1、学生展示作品,全班交流点评。 2、教师归纳总结。
第九课 团扇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2、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美能力。 3、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课前准备:宣纸、卡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扇文化 1.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 2.教师板书课题。 3、古画欣赏。
二、讨论交流,了解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1 .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
2 .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
3 .继续演示课件,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多媒体: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三、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
四、1 .提出活动要求:
(1) 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
(2) 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3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
4 .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5、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 为什么 ?
6.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
四、画一画
1、提出作业要求:用水墨画的形式画一幅团扇扇面 2、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团扇的制作方法学习 1 .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
2.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二、教学评价与延伸
1 .展示作品,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 .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第十课 水墨诗心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
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
化思想。
课前准备: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赏析
1、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2、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
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纵129厘米,横34厘米。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二)作品内容介绍: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 二、说说诗意
1、尝试用简短的文字指出课本35页右边两幅作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