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 草市中有夜市 B.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专业市场出现
2.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 ) A.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3.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4.宋代出现了“交子”。“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据此可知“交子”( )
A. 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 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 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5.《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①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①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1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6.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民窑“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 )
A.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7.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 B. 井田制的确立 C. 均田制的实行 D.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8.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 ) A. 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 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 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9.《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 A. 限售生活用品 B. 出现垄断组织 C. 推行抑商政策 D. 盛行工官制度
10.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
A. 冶铁业的进步
2
B. 甲骨文的成熟 C. 兴起了棉纺织业 D. 已经有了养蚕业
11.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下列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 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 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D. 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12.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 A B. B C. C D. D
13.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 )
3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14.《康熙江西通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 A. 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B. 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C. 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D. 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15.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是指( )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①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①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①只产生在少数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1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4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7.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 草市中有夜市 B.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专业市场出现
18.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该诗反映了( ) 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19.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 A. 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 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 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D. 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20.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