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复试备考试题三
试卷总分:110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1.
资源配置[4分]参考答案: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资源配置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某种资源由于存在稀缺性,它被用于甲种用途就不能用于乙种用途,因此各种用途在使用资源上具有排斥性。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计划配制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指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方式,它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
2.剩余价值[4分]参考答案: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大都采用绝对剩余价值方法生产剩余价值,但由于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以及劳动者的斗争不断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受到限制。后来资本家改用相对剩余价值方法来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3.绝对地租[4分]参考答案:
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在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上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部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产品不按生产价格而按价值出售,在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为土地所有者占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甚至超过工业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逐步消失。但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所有者总要获得一定的地租方肯出租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便成为农产品价值上的一个附加额,农产品价格便具有垄断价格的性质。
4.威廉?配第[4分]参考答案:
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其代表作为《赋税论》。配第接受培根、霍布斯等人的进步哲学思想,并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把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还经常运用统计和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他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他认识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他认为工资取决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费用以后的余额,实际上他说的地租就是剩余价值。从地租引出利息,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配第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是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赋税对国家增进财富有正反面影响。
5.纯产品学说[4分]参考答案: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来源在于生产,而在各经济部门中,只有农业才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重农主义者以“纯产品”学说论证了农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为法国学派重视农业这一传统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重农学派实际上是以农业资本来概括一般资本,以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来概括资本主义生产。农业按资本主义大规模经营方式经营,土地直接耕作者是雇佣工人。生产不仅创造使用价值,而且也创造价值,而生产的动机则为获得 “纯产品”即剩余价值,而地租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重农学派提出了废除其他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他们认为 “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纯产品”归结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在复合税制下,赋税的负担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会通过转嫁间接地归于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当地取消一切杂税,改而征收单一地租税。由于简化租制会减少征收费用,这种改革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二、问参考答案题1.
简述克拉克工资和利息的来源及自然标准[10分]参考答案:
(1)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了价值和财富,因而各要素都具有生产力,都是价值和财富的源泉,都应该从生产成果中获取相应的份额。
(2)上述三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力都是随要素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
(3)在自由竞争下,工资的自然标准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即由边际工人的边际产量决定。利息的自然标准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即由边际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该标准也决定了同样条件下全部资本的利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则由产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的力量对比决定。
2.李嘉图在阐述国际贸易理论时曾说:“如果两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于双方都有利么?”他又说:“由此看来,一个在机器和技术方面占有极大优势因而能够用远少于邻国的劳动来制造商品的国家,即使土地较为肥沃,种植谷物所需的劳动也比输出国更少,也仍然可以输出这些商品以输入本国消费所需的一部分谷物。”请谈谈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它们说明了什么原理?其历史贡献和缺陷与局限性是什么?[10分]参考答案:
李嘉图在这里说明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1)李嘉图认为,在各国生产条件的对比中,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的条件下,也会有一种产品的生产相对来说具有比较优势的情况,如材料中所给的例子。(2)在这种情况下,交换双方都应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找到合理的位置,不必受限于绝对优势的条件,如材料中所给的例子。(3)交换双方都可在交换中获利,如材料中所给的例子。(历史贡献)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比较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出了具有科学合理因素的国际贸易理论。(4)缺陷和局限:其理论丢掉了国际交换关系中的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扩张的欲望。解析:参考答案题要点应涉及三个方面——观点、历史贡献、缺陷和局限。本题着重由所给材料出发进行分析并说明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思想,在分析中举其他假设例子说明也可以。本题不要求进行具体计算。
3.
试述马歇尔价格论中需求决定和变动趋势理论的要点,并指出在上述理论中马歇尔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其他经济学家的有关理论见解。[10分]参考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均衡价格论,认为价格是由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相互冲击和制约所决定的。因此,马歇尔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说明价格。马歇尔引进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的决定及其变动趋势。他认为,人们需要商品是为了通过消费取得效用,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人们的需求变动规律。马歇尔知道,边际效用是购买者主观愿望和估计的表现,无法直接衡量,因此,他用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愿支付的货币来间接衡量,即用价格衡量,这种价格称为需求价格。他以需求价格代替需求,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变成“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这样,马歇尔提出需求的一般规律:需求的数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加,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马歇尔还列出了需求表,来说明买者在不同价格下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并在该表基础上画出了一条自左上方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该曲线是负斜率的,表明对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马歇尔对需求决定和变动趋势的论述引进(或继承)了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效用理论。马歇尔的发展在于:①用货币衡量边际效用,把需求转变为需求价格,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变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②运用数量分析方法,采用需求表和需求曲线的形式说明需求规律。解析:须参考答案出以下要点:(1)说明马歇尔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说明价格(2)指出马歇尔用边际效用论说明需求,并说明需求与效用有密切联系(3)说明用货币衡量边际效用,把需求转变为需求价格,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变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4)说明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现反方向变动的需求规律,其中文字叙述、需求表、需求曲线这三种形式均要提到,但不要求画表或曲线(5)关于“继承和发展”的部分如果没有参考答案出或没有参考答案全上述两点“发展”,但参考答案了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也可酌情给分。
4.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农村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参考答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概括地说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就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种类型的、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这就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态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195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搞“一大二公”,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农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其中就有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作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的新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实现了粮食年年丰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这一时期,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0分]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