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 开辟新航路习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1.清代前期,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这一变化源于 A. 棉纺织业成为杭嘉湖地区新兴产业 B. 区域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 珠江流域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 D. 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2.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反映了他 A. 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 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 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 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3.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 B.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C. 加剧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出超 D. 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

4.元朝虽然也有短暂的海禁,但没有改变对外持开放态度的总体态势,而且即使在海禁期间,也允许外人来华贸易,政府甚至还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招徕外商,这与明淸两朝有着显著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

A. 经济基础不同 B. 经济政策不同 C. 政治制度差异 D. 国际环境差异 5.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 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 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6.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A. 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B.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 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D. 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

7.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

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这表明( ) A. 重义轻利开始改变 B. 商人地位普遍提高 C.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 重农抑商名存实亡

8.秦、汉、唐都有过大规模迁徙富豪,使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的事情。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据此可知,宋代

A. 土地私有权的完整性得到承认 B. 土地租佃关系不断衰退 C.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抑制 D. 人身依附关系更加强化

9.《管子·海王》记载,“官山海”让让财富迅速积累到齐国君主手中。管仲的

食盐专卖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的滥觞,之后备受各朝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B. 重农抑商的思想的影响 C. 称雄争霸战争的需要 D. 盐铁专卖制度的合理性

10.《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 ) A. 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 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 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 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11.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 清除侨寇残余势力 B. 开放海禁政策C. 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采取富民政策

12.王韬在《壕埂杂志》中指出“沪地百货闻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当时流行于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词写到:“洋行买办每多财,时式衣装尽得来。阔绰排场人尽幕,频年获利店纷开。”对材料所述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 收回利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B.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工商立国成为清政府的治国思想

13.秦始皇灭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西汉前期亦“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zi,钱财)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上述做法 A. 表现出政权对权贵的依仗 B.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创建 C. 是其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D. 无益于封建经济的恢复 1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15.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这可以佐证宋代

A. 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 B. 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C. 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D. 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

16.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

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7.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沼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 A. 君主专制加强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普遍 D. 小农经济稳定

18.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19.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内部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 A. 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 B.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 导致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0.宋太宗995年六月下诏指出:近年以来,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免三年租调,三年外输税十之三。十二月的诏令强调“如将来增添荒土,所纳课税,并依原额,更不增加。”材料信息说明宋朝 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 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21.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 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 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 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22.明清时我国产生了手工业行会组织,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以垄断本地区行业的业务。据此材料可推知 A. 中国已产生了工业垄断组织 B. 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性商帮 C. 行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D. 工商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23.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富商大贾支持 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 维持全国粮价稳定

24.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758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879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这说明

A. 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B. 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 C. 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 D. 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

25.1755年至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不久,清政府提高了浙江的关税,比广东高出一倍,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海禁政策得到严格执行 B. 江浙地区经济更加发达

C. 广东华夷观念非常浓厚 D. 英国谋求对华发动战争

26.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

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商成为商人主体 B. 社会观念生转变 C. 拜金追利风气盛行 D. 取士制度发生变化

27.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降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该谕旨反映的实质是

A. 政府限制出口数量平抑丝织品的价格B. 政府希望扩大出口提高丝织品的价格 C. 政府推行闭关政策来稳定丝织业发展D. 政府缩小丝织品出口满足民间的需要 28.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 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 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29.《史记?货殖列传》中强调:“网疏二民富……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亊,若水之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这里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因势利导,适当放任 C. 发展经济,农商并重 D. 因地制宜发展商业

30.王安石与朋友的书信中说:“昨日以早事奏报.言今早者皆贫民,有司不得

己,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这反映出

A.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 B. 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 C. 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 D. 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

31.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

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 开辟新航路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清代前期,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这一变化源于A.棉纺织业成为杭嘉湖地区新兴产业B.区域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C.珠江流域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xzvg3jvcl9jajr88ky455t2h95xc900w9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