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印染》 教案
课题:民间印染 课时:1课时 主讲人:黄三艳 教学目标:
①了解民间印染工艺的特点,并掌握一般的扎染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②通过民间印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印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印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感受印染产生的奇妙的肌理效果,引发他们对民间印染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熟练地掌握点染、浸染“花布”的印染方法,并且会运用于创作。 教学难点:扎染的制作技巧。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索法、实验法。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教师:印染“花布”数块、印染“花布”的图片相关资料、相关的电教设备、课堂演示用品。
学生:棉布、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
通过印染实物和图片的欣赏,使学生对民间印染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
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内容
(一)简述民间印染的历史
民间印染花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不但具有实用价值,也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它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含有某种吉祥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的民间风俗和人民的审美情趣。我国印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印染的种类繁多,色彩艳美,而且科学技术水平也很高,印染色料牢固不褪色。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出土的汉代织物,色泽仍然艳丽明亮,表明两千多年我国已有相当完善的浸染、套染和媒染技术。并很早就传到国外,对世界的染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国外把这种染织技术称为“中国术”。 我国民间印染工艺,归纳起来主要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夹染四种。据考证,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汉代已经掌握了蜡染工艺,古称“阑干斑布”或“阑干细布”。到了唐代,扎染、夹染与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已经成熟,并随着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印染技术逐渐传
到中原内地以至全国各地,并且还流传到亚洲各国。今天我就重点向大家介绍我们西南地区比较常见的两种印染技艺:扎染和蜡染。
(二)讲述“扎染”
1、解释“扎染”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古人称“绞缬” ,是先将布搓拢或成团或成束,折叠成各种纹样然后用线紧密缝扎,用清水浸泡后再入染料侵染的印染方法。云南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
2、讲解扎染的工艺过程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的技术关键是绞扎和染色技艺。 (1) 绞扎手法:
绞扎,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扎纹的方法大致分为: A、缝绞法 B、捆扎法 C、包扎法
A、缝绞法
是以针、线,在面料上按事先绘制、刷印的图案线稿或特定部位,进行缝制、抽紧,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的扎结方法。
缝绞可分为平缝、卷缝和钉缝。
B、捆扎法
捆扎是以线、绳等捆绑、缠绕面料特定部位或整体,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的扎结方法。
C、包扎法
包扎是把硬币、木块、果核、种子、小石子、玻璃棒、硬塑料管等硬物或绳索、稻草、塑料纸、布团等软物,用面料将其紧密包裹并缠绕扎牢,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的扎结方法。
图1 缝绞法 图2、捆扎法图3 包扎法图4 大理妇女在扎布 (2) 染色
侵染法
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染色注意事项:
A、清水浸泡。这样可以使清水能渗透到扎结紧密处。若不浸泡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染液会渗进扎结处,二是未扎结的地方会产生染色不均的问题,因此用任何一种染料染色均首先要浸泡面料。
B、染色、氧化反复进行。
C、漂洗、晾干。通风阴凉处晾干,最好不要晒太阳。
(三)讲述“蜡染”
1、解释蜡染:
蜡染(batik),古称“蜡缬”,又称“点蜡幔”,属于防染印花之一。它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最为流行,它已成为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民间艺术。 2、讲解蜡染的工艺过程
工具和材料准备:
布 料:自织白色土布,也有采用机织布、绵绸等。
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不溶于水,加温后融化。
染 料:主要是蓝靛,天然植物染料。
图5 画蜡前的准备 (1) 画蜡前的处理: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画出各种图案花纹。另外一些地区则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画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3)浸染
把画好的蜡片布料放在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有些“蜡封”放进染缸时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4)去蜡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再进行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兰白分明的花纹来。
图6 点蜡 图7 浸染 三、教学总结
印染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工艺创造,它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层次丰富的色晕效果,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印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这节课主要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我国西南常见两种印染技艺:扎染和蜡染,下节课我们再学习其他两种印染技法。
图8 去蜡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余用扎染的方法制作一块长30厘米,宽30厘米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