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尿液部分
尿液的采集
指导病人后让其自行留取,取清洁中段尿,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要求病人清洗手及外生殖器,一般留取中段尿到适当的未受污染的容器中。女性要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幼儿要避免粪便污染。
晨尿: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第二次晨尿:指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要求从前一天晚上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
随机尿: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3小时尿: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12小时尿: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24小时尿: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小知识点】
尿液检查一般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一般2h内送检,30min内完成检测。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参考区间】
成人1~2L/24h,即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相关内容】
一、多尿(polyuria):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在正常情况下多尿常见于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此外,静脉输液过多或应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利尿剂等)也可以导致多尿。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和浓缩功能减退所致,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糖尿病:因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所致,属于溶质性利尿。
肾脏疾病:多种肾脏疾病,因肾小管破坏致使尿浓缩功能减退,均可导致多尿,其特点为夜尿增多。
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该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或由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的灵敏度降低所致,此种尿液比密通常小于1.010,借此可与糖尿病鉴别。
其他因素:如高血压肾病、失钾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等亦可出现多尿。另外,癔病性大量饮水亦可导致多尿。
二、少尿(oliguria):24小时尿量少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小于0.8ml/kg)。生理性少尿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 病理性少尿可见于:
肾前性少尿: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如严重腹泻、呕吐、严重烧伤等)、大失血、休克、心功能不全、肾血管栓塞、肾动脉狭窄等都可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致尿量减少。②重症肝病、低蛋白血症可致有效血容量降低,也可致少尿。③应激情况(如严重外伤、感染等)下可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而引起少尿。 肾性少尿:①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滤过膜受损,肾入球小动脉收缩,毛细血管腔变窄、阻塞,滤过率降低而引起少尿,此尿是高渗性尿(比密>1.018)。②各种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衰竭的少尿期等也可出现少尿。③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肾后性少尿: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尿道阻塞,如尿道结石、损伤、肿瘤、尿道先天畸形、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肥大症等。
三、无尿(anuria):12小时无尿或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 尿的外观: 包括颜色及混浊度。
正常的尿液颜色由淡黄到深黄色,随尿量的多少、饮食、药物及病变而变化,其颜色主要源于尿色素及尿胆原。
混浊度可分为【清晰、轻浑、混浊、明显混浊】4个等级。正常尿液混浊的原因主要为结晶所致。病理性混浊尿的原因为尿中含有白细胞、红细胞及细菌。尿中如有粘蛋白、核蛋白也可因pH变化而析出后产生混浊。 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
1、肉眼血尿: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称为~。 2、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称为~。
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肾肿瘤、肾结核、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外伤等;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女性亦可因月经血污染,而出现血尿。 1、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的暗红、棕红甚至酱油色的尿液,称为~。
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等,尿液隐血试验呈阳性反应。 2、肌红蛋白尿:当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时血浆肌红蛋白含量增高,经肾脏排出,产生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尿液。
3.胆红素尿: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若在空气中久置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外观呈棕绿色。服用一些药物(如呋喃唑酮、核黄素等)后尿液可呈黄色或棕黄色外观,但是胆红素定性为阴性,有助于鉴别。
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称为~。 【临床意义】
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其尿沉渣中可查到微丝蚴。腹内结核、肿瘤压迫、先天性淋巴管畸形也可以出现乳糜尿。
损伤: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也可出现乳糜尿。
脂血症:糖尿病脂血症、类脂性肾病综合征及长骨骨折骨髓脂肪栓塞也可出现乳糜尿。 其他:如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
脓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常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脓尿:由于含有大量白细胞,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的尿液。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等。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的脓细胞,蛋白定性常为阳性。 1、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5个/HP。
2、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而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称为~
补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由于光的折射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故名。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的质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 1、低渗尿/低比重尿:尿液比重常低于1.015;
2、等渗尿:尿液比重固定在1.010±0.003,与肾小球滤过液的比重接近 【参考区间】
成人:随机尿1.003~1.030;晨尿>1.020。 新生儿:1.002~1.004 【临床意义】
高比密尿:可见于高热、心力衰竭、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等,糖尿病病人虽然尿量增多,但因尿内含有大量葡萄糖,尿比密增高有时可高达1.040以上。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由于尿液浓缩而比密增高。另外,应用碘造影剂时也可使尿比密升高。
低比密尿: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而比密降低。在因肾实质破坏而丧失浓缩功能时,尿比密常固定在1.010±0.003(与肾小球滤液比密接近),这种尿液被称为等渗尿。尿崩症病人因下丘脑-垂体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由于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的灵敏度降低,大量水分从体内排出而使比密减低。
尿渗量: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反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映了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在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时较尿比重优越。 【参考区间】
①尿渗量:600~1000mmol/kg H2O(相当于尿比重1.015~1.025)。最大范围40~1400mmol/kg H2O。②尿渗量/血浆渗量为(3.0~4.7):1.0。 【临床意义】尿渗量主要反映电解质和尿素等溶质的浓度,直接与浓缩稀释功能有关,所以更能确切地反映肾功能的情况。如果禁水12h尿渗量>800mmol/ kg H2O则为正常,如低于此值,则表示肾脏浓缩功能不全。
血浆渗量增高见于失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乙醇中毒、高钙血症及尿崩症等;血浆渗量降低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水中毒及垂体机能减退等。
尿渗量降低见于尿崩症;尿渗量/血浆渗量比值降低见于使用利尿剂或肾小管损伤等。 尿液气味 【参考区间】
微弱芳香气味,源自尿液中酯类与挥发性酸。若尿液标本久置,则因为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
【异常与临床意义】
①新鲜尿液有氨味,多为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所致。②糖尿病人酮症酸中毒时,尿液可呈烂苹果样气味。③苯丙酮尿症病人尿中可有特殊“老鼠屎”样臭味。④泌尿系统肠道瘘时,尿中可有粪臭味。尿液酸碱度 【参考区间】
正常饮食条件下:①晨尿pH5.5~6.5,平均6.0;②随机尿pH4.5~8.0。尿液可滴定酸度:20~40mmol/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酸度增高:代谢性酸中毒、DM、服用氯化铵等。碱度增高:碱中毒、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服用小苏打等。
终尿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仅为30~130mg/24h。蛋白尿(proteinuria):当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 【小知识点】
检测蛋白尿的方法有:试带法(定性或半定量),磺基水杨酸法(定性或半定量,灵敏度为0.05~0.1 g/L),加热乙酸法(经典方法,灵敏度为0.15g/L)。 【参考值】
① 定性:阴性。②定量:<0.1g/L或≤0.15g/24h尿。
生理性蛋白尿:因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蛋白尿,称为~。
1、功能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液内暂时出现少量蛋白质,称为~。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2、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在直立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则消失,且无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现象。
3、偶然性蛋白尿:又称假性蛋白尿。由于尿液中混入血液、脓液、黏液、生殖系统分泌物或月经血等,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的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虑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中蛋白含量常大于2g/24h尿,通常以清蛋白为主,约占70%~80%,另外,β2微球蛋白也可轻度增多)
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膜性肾病、膜性增生性肾炎等;也可见于某些继发性肾脏病变,如糖尿病肾病、红斑狼疮性肾病等。
①.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滤过较缓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则相对容易透过,故当形成的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为主时称为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可判断肾小球滤过膜对大分子蛋白质的滤过能力。选择性蛋白尿时尿中主要为中相对分子质量(4万~9万)的蛋白,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9万的蛋白质几乎不出现。
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损害较轻,见于早期肾小球肾炎等。
②.肾小球滤过膜失去选择性滤过能力,可滤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此时形成的蛋白尿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严重,可见于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糖尿病性肾病及严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提示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指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的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特点是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为主,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单纯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低于1g/24h尿)
常见于:①肾小管间质病变: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慢性失钾性肾病等。②中毒性肾间质损害: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汞、镉、铋等)中毒,应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等。③肾移植术后。尿中β2微球蛋白与清蛋白的比值,有助于区别肾小球与肾小管性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兼具以上两种蛋白尿的特点。(低相对分子质量的β2微球蛋白及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同时增多) 可见于:①各种肾小球疾病后期,先侵犯肾小球,后累及肾小管,如慢性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等。②各种肾小管间质疾病,先侵犯肾小管间质,后累及肾小球,如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③全身性疾病同时侵犯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4、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即~。
可见于:①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等。②急性、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