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复习资料全及答案
总分:150分
一、文学常识(每空1分,总共10分):
1、本文的体裁是 ,选自 ,全书以记叙 为主,是以 形式写成的 。
2、本文作者是 (朝代) (人名),字 ,曾任 总纂官,该书分古今图书为 四档。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每词1分,总共32分)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阅( )十余岁( ),僧募( )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 竟( )不可得。 .....以为( )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 )十余里无迹( )。 ......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 )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 )物理( ), ........是( )非木杮( ),岂( )能为( )暴涨 携( )之 去( )? .......乃( )石性( )坚重( ),沙性松浮( ), 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沿( )河求之,不亦( )颠( )乎? 众服( )为( )确论。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 )河中 失石( ),当( )求之于上流。盖(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 之( )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 为( ) 坎穴( ),渐激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是( ) ........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 反( ) 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 ) 颠乎?” .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 )则( )天下之事, 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 ....三 、找出下面的活用类型,并解释。(2分)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 ) 活用为 , 。 四、找出下列古今异义的字和词,并解释。(16分)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今义: 。 2、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今义: 。 3、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 4、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 5、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 6、转转不已( )古义: 今义: 。 7、固颠( )古义: 今义: 。 8、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 。 五、一词多义,用法和意义均需写出来。(每空1分,28分)
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 众服为确论( ) 治经为博士邪( ) .
2、之:闻之笑曰( ) 沿河求之( ) 一老河兵闻之( ) ...
当求之于上流( ) 其反激之力( ) 至石之半( ) ...
1
求之下流( ) 然则天下之事( ) 见事之晚乎( ) ..
睨之( ) 但微颔之( ) 以我酌油知之( ) 酌油沥之( ) 笑而遣之( )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何陋之有(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水陆草木之花( ) 花之隐逸者( ) 花之富贵者( ) 花之君子者( ) 菊之爱( ) 莲之爱( )牡丹之爱( )
3、其:其反激之力( ) 只知其一( ) 人不堪其忧( ) ...
乐亦在其中也( ) 回也不改其乐(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 ..4、于:山门圮于河( ) 求石兽于水中( ) 湮于沙上( )
当求之于上流( )必于石下迎水处( ) 尝射于家圃( ) 5 乃: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去后乃至( ) 蒙乃始就学( ) .6 如:如是再啮( ) 如其言( )
7 以/为:以为顺流下矣(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可以为师矣 ( ) 公亦以此自矜( ) 以我酌油知之( )
以钱覆其口( ) 以勺酌油( ) 可以调素琴( ) 六、特殊句式。(13分)
1、省略句:棹数小舟。省略了( )和量词( ),完整句是 。 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倒装句式( ),实际顺序为 。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表被动的词是( ) 4、省略句与倒装句混合:
A、求之地中。省略了( ),倒装句式( ),实际完整顺序为 。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了( ),倒装句式( ),实际完整顺序为 。 C、果得于数里外。省略了( ),倒装句式( ),实际完整顺序为 。 七、翻译句子。(16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众服为确论。 4、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八、文意理解.(20分)
1、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全书以记叙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人小说。 ( )
2、本文写了两只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的故事。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得结局,从而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臆断“的道理。( )
3、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年后寺僧准备打捞。按照常规思维,人们根据水流情况做了推测,结果“寻十余里无迹”,接下来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 4、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庙僧“不能究物理”。他所认为的物理,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 )
5、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人们——“求之下流,固癫;求之地中,不更癫乎?”老河兵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 ) 6、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水流的运动规律,却忽略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判断。 ( )
7、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
8、这篇文章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认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 ( )
10、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在打捞石兽一事上的态度各不相同。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 )
3
9、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不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河中石兽》一课一练(答案)
一、文学常识(每空1分,总共10分):
1、本文的体裁是 文言笔记小说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全书以记叙 狐鬼故事、奇特见闻 为主,是以 笔记 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该书分古今图书为 经史子集 四档,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每词0.5分,总共32分)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 .......... 靠近 河岸 倒塌 一起,都 兼词,在其中 经过 年 募集 寻找 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终了、最后 认为 划船 拖着 寻找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 ............ 设馆教书 听说 你们这些人 推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这 木片 怎么 为暴涨 携之 去?乃石 性 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 .被 携带 离开 是 特性,特点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埋没 语气词“罢了” 顺流而下 之,不亦 颠乎? 众服 为确论。 .... 也 颠倒、错乱 信服 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 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大凡、凡是 落入水中的石头 原来是(因为) 坚硬沉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 坎穴,渐激 ...... 代词,代水流的 的 侵蚀,冲刷 成为 坑洞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 到 栽倒 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像这样 再次,多次 于是 反而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 则 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 按照、依照 (既然)这样 那么 只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的情况 主观地判断 语气词,呢、吗 三 、找出下面的活用类型,并解释。(2分)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 ) 动词 活用为 名词 , 暴涨的河水 。 四、找出下列古今异义的字和词,并解释。(16分)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干 )古义: 岸 今义: 与“湿”相对 。 2、二石兽并沉焉( 并 )古义: 一起 今义: 并且 。 3、阅十余岁( 阅 )古义: 经过 今义: 阅读 。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 一门学科 。 5、是非木杮( 是 )古义: 这 今义: 判断动词 。 4
6、转转不已( 已 )古义: 停止 今义: 已经 。 7、固颠( 固 )古义: 固然 今义: 坚固 。 8、但知其一( 但 )古义: 只 今义: 但是 。 五、一词多义,用法和意义均需写出来。(每空1分,28分)
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 .. 众服为确论(动词,是) 治经为博士邪( 成为 ) .3、之:闻之笑曰(代词,代这件事 )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 ..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河中失石 ) .. 其反激之力( 助词,的 ) 至石之半( 助词,的 ) ..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 见事之晚乎..( 这么 )
睨之( 代射箭 ) 但微颔之( 代陈康肃 ) 以我酌油知之(代道理 ) 酌油沥之( 代葫芦 )
笑而遣之(带卖油翁 ) 无丝竹之乱耳(主谓间 ) 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间 )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 水陆草木之花( 的 ) 花之隐逸者( 的 )花之富贵者(的 ) 花之君子者( 的 ) 菊之爱( 的 )
莲之爱( 的 )牡丹之爱( 的 )
5、其:其反激之力(代词,代水流,它的) 只知其一(代词,代事物的道理) .. 人不堪其忧(代词,这样、那样 ) 不知其旨也(代词,代嘉肴,它的) .. 乐亦在其中也(代词,这,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代颜回)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代陈康肃 ) .
6、于:山门圮于河(在 ) 求石兽于水中(在 ) 湮于沙上(在 ) 当求之于上流(从、到、在 ) 必于石下迎水处( 在 ) 尝射于家圃( 在 )
5 乃: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是 ) 去后乃至( 才 )蒙乃始就学( 才 ) 6 如:如是再啮( 像 ) 如其言( 依照 ,按照 )
7 以为: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 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 )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
可以为师矣 ( 凭借/把、成为/当 ) 公亦以此自矜( 凭借 ) 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 用 ) 以勺酌油( 用 ) 可以调素琴( 能够 ) 六、特殊句式。(13分)
1、省略句:棹数小舟。省略了(僧)和量词(只),完整句是 僧棹数只小舟 。 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倒装句式(状语后置),实际顺序为 于水中求石兽 。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表被动的词是(为 ) 4、省略句与倒装句混合:
A、求之地中。省略了(于),倒装句式(状语后置 ),实际完整顺序为 于地中求之 。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了(于),倒装句式(状语后置),实际完整顺序为 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 。
C、果得于数里外。省略了(之),倒装句式(状语后置),实际完整顺序为 果于数里外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