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卡通形象在儿童品牌包装广告中的运用优势
作者:胡竹军
来源:《中国包装工业(下半月)》2016年第01期
摘要:广告是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和途径,而抓住儿童对文字形象等抽象元素广告理解不够;对具象的、图形化的广告能迅速记忆和理解的特点。卡通形象作为识别符号应用于儿童品牌广告中具有哪些优势?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针对卡通形象在儿童品牌广告设计中的优势进行分析总结。浅析卡通形象在儿童品牌广告中的三个重要作用。力求给设计师及儿童品牌企业提供可参考的、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卡通形象 儿童品牌广告 优势与应用 1 卡通形象在儿童品牌广告中的艺术表现特点
卡通形象作为容易记住和接受的象征性符号,卡通形象在品牌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卡通形象能够清晰地反映主导产品的特征。是体现品牌与产品特点的重要桥梁,也是吸引力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儿童群体。卡通形象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有利于构建儿童品牌国际化市场。卡通形象通过夸张、新颖的造型、强烈动态的表现手法去创造。优秀的卡通形象创造除了色彩、比例等美学功底要深厚,同时,也要更上时代的风潮。文字有地域之分,而具象的卡通形象却没有国家地域之分。 2 卡通形象应用于儿童品牌广告中的优势
(1)树立鲜明的儿童品牌形象。优秀卡通形象设计特点:赋有创意感、时代感、造型独特简洁、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烈、形象生动、内涵时尚。容易记忆与传播。
众所周知,儿童都很喜爱卡通形象,动画片是儿童的最爱。儿童之所以会对卡通形象产生浓厚兴趣,是因为儿童活泼、调皮、爱玩的天性,他们眼里的卡通形象就好像是自己的朋友,从而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儿童会模仿、记忆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对风趣幽默、儿童化的卡通形象及动画情节产生巨大兴趣。现在的儿童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她们会要求监护人买她们喜爱的卡通形象的衣服、书包、玩具等。卡通形象常常会出现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卡通形象与儿童品牌广告设计结合会获得成功的原因。
儿童品牌广告中,深受儿童喜爱的机器猫、冰雪女王、海绵宝宝、凯蒂猫等卡通形象都作为儿童品牌建立中的抢手合作伙伴,可见一个成功的卡通形象对儿童品牌的构建的重要性。
(2)建立国际化趋势。图形、拟人化、动物化的卡通形象具有识别性,不同国家的孩子对图像的认识的相通性强,具有跨国界的有力因素,在日本的一次调研中,在不同国家的孩子进行了4个儿童品牌广告进行播放,其中10个广告中有卡通形象、文字等形式。看完广告的小朋友在10个产品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产品。最后的结果是:有卡通形象出现的产品广告俘获了90%的儿童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卡通形象应用于广告中可以吸引大多数儿童,并且跨越了国界。卡通形象的广告设计有利于全球孩子对产品的理解和喜爱,尤其是食品、玩具、服饰类的产品
(3)儿童对产品的忠诚度。广告传播效应中强调,消费者先有品牌意识再形成品牌认识,形成品牌认识再进一步影响品牌购买。所以说,在儿童脑海中最容易和清晰对品牌有初步认识时,图形化的卡通形象更能快速促进他们的品牌形象,就如中国哇哈哈企业品牌,儿童饮料市场上打造的强势品牌,哇哈哈最经典的。从最开始的我们熟悉的戴着帽子的小男孩的卡通形象作为标志的形式出现在品牌中,发家于儿童乳饮料的哇哈哈,在续AD钙奶后,又推出了风靡儿童界的”爽歪歪”乳饮品。这次商家直接拿卡通形象作为瓶身的造型出现在市场,在超市货架上显得格外突出,儿童可识别性高,没有父母的陪同下,儿童一眼就可以认出。哇哈哈在中国的儿童市场可谓是“占尽先机”自从推出儿童果奶,成功迈入儿童市场第一步,哇哈哈可以说是陪伴着中国儿童的成长,
如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控制,中国儿童任然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大,且独生子女多,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祖父母相对会溺爱,再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喜欢的且理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力满足。在这种大关系的前提下,儿童品牌的建立首先要抓住孩子的眼球,这需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成长。然而,儿童不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他们还对父母的购物有着主要影响力。 结语
从成功的儿童品牌广告设计案例中,可以看出,儿童品牌企业和设计师都越来越重视卡通形象的应用。它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法,拓宽了商业延展性,还牢牢地巩固了儿童这一特殊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进一步帮助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仅可以使国内市场的持续繁荣,并能轻松的与国际市场接轨,随着国内设计师卡通形象创作实力的增强,不仅仅是在广告设计方面,会使更多的儿童品牌设计选择应用卡通形象这一方式。 作者简介:
胡竹军(1990-),女,学历(2013级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参考文献
[1]韦亚男.卡通形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2,(10).
[2]黄盼.卡通形象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的优势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第 41 期(30).
[3]金光,王海智.卡通形象在商业品牌推广中的设计与应用[J].当代电视,2011(8):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