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笔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美字体
赏美文 布衣诗人孟浩然 依稀暮霭,恬淡朦胧。横床林下,大道逍遥。一片充满情趣的山林, 山 寺 钟 鸣 昼 已 昏 , 渔 梁 渡 头 争 渡 喧 流淌着大自然悠悠的天籁;一座远离尘嚣的村庄,是骚客雅士返璞归真的精神乐园。 诗人之美,不仅仅是向世人展示出其作品如何的抑扬顿挫、滔滔不绝和作者身姿如何的神釆飘逸、气宇不凡;诗人之美,更应该体现出诗人的爱与诗人的道德之间一样的美。“俱怀鸿鹄志”的孟浩然,既不是一位纯粹“为隐居而隐居”的人物,也不是“为仕途而 不遗余力”之士,他的人格魅力确为时人所倾折。 孟浩然这个人布衣一生,身世简单,但总让后来人捉摸不透。比如他的隐居问题,有人说他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一种精神追求、效法古人而隐居,有人说他的隐居是一种姿态,是为出仕造声势;有人说他考进士落第,不得已而隐居。对孟浩然来说,为社稷出力和建立个人功名是一致的。因此,他落第不落人格,希望得到举荐,但绝不巴结钻营。 在王维府中,偶遇皇帝,皇帝让他诵诗,他那么多好诗不诵,偏诵《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惹得皇帝很不高兴,说,朕何曾抛弃你?你自己不求官,怎么竟诬枉我呢?得罪皇帝,可谓自断仕途,想来不是出于冒失,而是天性使然。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的达官显贵如张九龄等有来往,和王维交谊最深,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李白的《赠孟浩然》如行云流水般表达了他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维曾画孟浩然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这一改,就成了历史的永恒。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庞(pánɡ)公 .睥睨(nì) .栖隐(qī) .
禅(chán)让 .
D.岩扉(fēi) .祓(bá)除 .
B.赡(zhān)养 .
C.冻馁(něi) .
刎(wěn)颈之交 .
猝(cù)不及防 .
趑(zī)趄不前 .
夙(sù)兴夜寐 .
暴殄(tiǎn)天物 .惴(zhuì)惴不安 .
残羹冷炙(zhì) .殒(yǔn)身不恤 .
解析:B项,“赡”应读shàn;C项,“禅”应读shàn;D项,“祓”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