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分析
王月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系 辽宁大连 116052
【摘 要】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体系结构,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得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制定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并对其进行详尽分析。 【期刊名称】《现代经济信息》 【年(卷),期】2010(000)008 【总页数】2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政策扶持、自主创新、完善管理的情况下有很大发展,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1.内部控制成功与否取决于经营者的态度
中小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居多,家族式企业居多。这样的企业,其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领导或企业主的重视和执行程度,如果领导或业主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或自身置于内部控制之外,随便变更、存废控制制度,将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2.没有全面的内部控制
由于中小企业人员少、资源有限,无法像大公司那样建立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但仍然应当建立最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
抗风险能力。
3.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不足
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企业大多把内部控制制度认为是做给别人看的,或者认为强化内部控制就是增加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方法不明确;或者认为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内部控制。 4.数据失真
会计处理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简单地认为做账不过是为了应付各主管机关的检查,摆摆样子,遇到具体问题的处理,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大事小事领导说了算;有时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或企业集体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有章不循、执法不严,使会计制度失去了刚性和严肃性,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5.内审流于形式
据审计署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这说明我国内部审计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误区,多数审计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厂长经理的行为工具,处处依厂长经理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而外部审计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带有目的性、强制性,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很难顾及到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而外部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是鞭长莫及。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并于2004年4月颁布正式稿。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1.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的是企业为了确保管理指令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而制定并实行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是企业的“硬控制”。小企业在这方面表现出来一定的特殊性。 (1)职责划分。职责划分要求对各项交易涉及的各项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使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要求不相容的职能应该指派给不同的个人或部门。小企业规模小、职能机构简单、生产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容易产生问题,这将削弱内部控制的效果。
(2)交易授权。这一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交易是管理人员在其授权的范围内授权才产生的。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两个以上股东出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且公司章程也规定了重大问题权限的分配方式。但其实只是极个别出资者取得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在小企业,由于管理者作风霸道,且过于考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而对管理层缺乏信任,导致其不敢授权或授权范围过窄。 (3)凭证与记录控制。要达到控制的目的,对原始凭证有以下要求:经过签字或盖章,作为交易执行各项职责的依据;凭证预先编号,以防止交易疏漏重复;及时编制,及早送交会计部门。对记录有以下要求:及时记录;记分类适当;最好编制程序手册并按程序手册纪录。 2.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