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果不是痴迷山水,怎么能如此?也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下雪;勉强;尽力
⑵ 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⑶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⑷ 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从变现手法方面赏析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语句内容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积累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此句属于写景,因此答题时分析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⑷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分析文章中描写的人、景、物、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 , 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
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④
, 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 , 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
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告诫 B.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 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 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 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 (1)D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