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地理 中图版 必修第二册 导学案 第一章章末检测试卷(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章末检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胡焕庸线”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胡焕庸线”在地理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下图示意“胡焕庸线”在东北局部地区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呼伦贝尔高原人口密度较小,松嫩平原人口密度较大。影响两地人口密度差异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气温 C.降水 D.纬度

2.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但三江平原少有森林。这主要是因为三江平原( ) A.地势低,气温高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呼伦贝尔高原地处大兴安岭西侧,松嫩平原地处大兴安岭东侧,我国水汽主要来自东部的太平洋,松嫩平原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气候较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呼伦贝尔高原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气候较干燥,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C。第2题,

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发育,不利于森林植被生长,故选C。

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4.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聚落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人口分布相对数的变化与地形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故A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最大,故D正确。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5.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6.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环境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B.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

7.“孔雀东南飞”增加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禁止人口迁入

B.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 C.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 D.扩大传统产业生产的规模 答案 5.A 6.B 7.C

解析 第5题,我国历史上的“下南洋”是指我国人口向东南亚地区的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闯关东”“孔雀东南飞”“走西口”没有跨越国界,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第6题,“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因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第7题,大量人口的迁入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压力,因此该区域必须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从而缓解人口压力。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欧洲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9.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由图中箭头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C项正确。第9题,由图可知,有箭头从北非地区指向欧洲核心区,说明非洲地区有人口迁移到了欧洲核心区,B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B.由非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10.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C.政治因素

B.婚姻家庭 D.经济因素

11.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 C.乙、丙 答案 10.D 11.A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第11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明显相关性。

下图为“2009~201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状况统计图”。读图完成12~13题。

B.甲、丙 D.乙、丁

12.农民工流动方向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交通费用不断增加 B.城镇住房价格上涨 C.外出就业收入减少 D.地方经济发展加快

13.农民工流动状况的变化给本地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减缓城镇化速度 B.第一产业发展滞后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 答案 12.D 13.D

解析 第12题,由图表可知,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减少,本地就业人数增多,这主要是当地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就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选D。第13题,农民工本地就业人数增多,

高中地理 中图版 必修第二册 导学案 第一章章末检测试卷(一)

章末检测试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胡焕庸线”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在地理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下图示意“胡焕庸线”在东北局部地区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呼伦贝尔高原人口密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x0vo1inw102ra61x73m28mwx1483k01cy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