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溶解氧的集约化养殖池塘水质综合调控措施探讨
金殿凯;刘君;韩克清;吴自飞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7(000)004 【总页数】2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内源污染不断加重,导致水质难调,病害难控,水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安全存在风险。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减少养殖水体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是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养鱼先养水”,养水的根本在于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充分证明溶解氧是水质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是水质管理的基石。
一、溶解氧与理化、生物因子关系
1.溶解氧与水体pH值关系
水体溶解氧含量高,好气微生物生长繁殖迅速,降解水体和底质中的有机物较为彻底,水体酸碱度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且较为稳定;溶解氧含量低,甚至缺氧状态下,嫌气和厌气微生物大量繁殖,它们对水质和底质中的有机物进行不完全发酵分解,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使水质和底质酸化,pH值明显降低。pH值过高或过低对养殖动物都有直接危害,甚至致死。 2.溶解氧与水体有毒物质关系
水体溶解氧含量越高,物质循环越通畅,有害物质含量越少;在缺氧条件下,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嫌气和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强,水质和底质中的有机物发酵而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这些物质对
养殖动物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 3.溶解氧与养殖动物病害关系
充足的溶解氧水平能够平衡藻相和菌相,调控和稳定养殖水体生物因子和理化因子,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使养殖动物摄食旺盛,消化吸收率高,生长快,体质好,抗逆性强。溶氧不足甚至缺氧条件下,将会导致养殖水环境中有害因子增多,生态失衡,养殖动物摄食和代谢水平降低,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而且缺氧又是水体中厌氧及兼性厌氧病原微生物(如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病毒等)爆炸性增殖的条件,缺氧条件下,水体载菌(毒)量急剧增加,很容易达到暴发的阈值,导致养殖动物暴发疾病。
二、提高养殖水体溶解氧水平措施
1.干塘清淤冻塘晒塘,提高底质氧化还原电位
池塘底部是水产养殖过程的污染积聚地,残饵、排泄物、动物残骸、死亡藻类等长期沉淀积累,使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而淤泥(有机质)又是一个耗氧大户,淤泥越多,有机质耗氧越高,越易造成池塘底部缺氧,导致“氧债”升高。干塘、清淤、冻塘、晒塘是减少底层有机质耗氧的有效手段。干塘清淤就是在每个养殖周期结束后,清除池塘底部过多淤泥,延缓池塘老化,防止产生大量还原性的中间产物和有害细菌;冻塘晒塘就是将塘底淤泥充分冻晒,最好让底泥呈“龟裂”状,利用太阳光的紫外线杀死池塘底部致病菌,同时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分解池底中的有机质,降低养殖过程中底质实际耗氧量,提高底质的氧化还原电位,营造良好底质环境,从而改善水质。 2.控制放养密度,合理配养,实现生态净水
高密度养殖的直接后果是产生密度应激,耗氧量提高;其次是残饵粪便量增加,
易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缺氧、水质恶化。
为实现池塘养殖由环境胁迫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达到“以鱼治水和以鱼养水”的目的,一要控制放养密度。将养殖密度控制在养殖容量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密度胁迫,降低水质管理压力。二要合理配养。遵循生态互补原则,既充分利用水体生态位,又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生态调水。如配养鲢鳙鱼,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天然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提高透明度,增强水体产氧能力,控制浮游动物数量,减少耗氧;配养生活于水体中下层的细鳞斜颔鲴,摄食池底附着藻类、腐殖质、有机碎屑并能清扫人工投喂的残饵,起到“清洁工”作用,还可有效控制青苔和蓝藻的发生;配养鳜鱼、乌鳢等肉食性鱼类控制水体中野杂鱼虾的生长与繁殖,降低与主养动物争食、争氧、争空间的竞争压力。
3.合理投喂,降低残饵粪便对水体的污染
残饵粪便是集约化养殖池塘主要污染源,是造成池塘水质败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投喂优质饲料,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水体有机耗氧、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技术手段。
选择高质量饲料,尽量投喂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并严格按照“四定”和“四看”原则投喂,控制投喂量。每次投喂的食量应为养殖动物饱食量的70%~80%,做到少量多次,提高饲料利用率。一天中最后一次投喂量更应控制,以降低养殖动物夜间呼吸耗氧。 4.培育优良藻相,提高净水效果
养殖水体单细胞藻类生物多样性高,生物量适宜且活力强,是建立良好水质环境的基础。优良藻类能够有效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吸收有害因子,平衡酸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