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使用未经批准上市的药物
4)水产饲料加工、运输或使用时受到药物污染 5)养殖环境含有药物
药物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自己看一下书或者PPT吧。。) 药理学概要
渔药的制剂与剂型
病理学基础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栓子:固气液),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的过程。
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
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
机化:坏死组织、炎症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引起的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栓塞和血栓的概念与区别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栓子:固气液),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的过程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充血和出血的概念和区别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叫作充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叫作外出血,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叫作内出血。)
简述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类型
血栓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高。
过程:起始:血栓细胞在受损伤的血管内膜上黏集形成血栓细胞黏集堆A.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黏集成堆,使局部血流形成漩涡B.血小板继续黏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黏附C.小梁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D.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固。
红色血栓,微血栓
变性有哪些类型
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一)细胞肿胀 (二)脂肪变性 (三)透明变性 (四)黏液样变性 (五)淀粉样变性 (六)纤维素样变性
(七)其他: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再生与化生的区别
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叫作再生。
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简述肉芽组织的演变过程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1、新生肉芽组织 2、成熟化 3、纤维化 肿瘤
由各种致瘤因素引起细胞过度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结构(肿瘤实质(肿瘤细胞),肿瘤间质(血管,结缔组织)) 肿瘤的异型性((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危害程度:良性肿瘤(XX瘤)恶性肿瘤(癌(上皮组织来源),肉瘤(间叶足联来源)) 来源组织:上皮、间叶、神经组织等肿瘤类型 恶性肿瘤特点:异型性,无限生长,扩散 肿瘤生长: 1、膨胀性生长:良性肿瘤
2、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 3、外生性生长:上皮性肿瘤
4、弥散性生长:造血组织肉瘤、未分化癌
肿瘤转移:(一)直接蔓延
(二)转移: 1、淋巴道转移。2、血道转移。3、种植性转移
肿瘤的病因
(一)外因: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二)内因
水产动物病原的检测技术
带现象:Ag - Ab结合需有适当比例-----最适比,形成的结合物体积大、数量多,出现肉
眼可见的反应。即Ag - Ab反应的等价带。若Ag 或Ab过多,比例不适,不能出现肉眼可见反应-----“带现象”。Ab过剩---------前带, Ag 过剩--------后带
PCR: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一)特异性与交叉性 (二)可逆性
(三) Ag-Ab的结合比例与“带现象” (四)特异性结合与反应可见两个阶段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常用哪几种酶和底物? Ag-Ab+酶→底物显色→用酶标测定仪分析 优点: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定性、定量。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底物:邻苯二胺(OPD)-------------------黄色。 四甲基联苯胺(TMB)-------------金黄色。 2、 碱性磷酸酶(AP)
底物:对硝基苯磷酸盐(PNPP)---------黄色。 免疫学检测
Ag-Ab反应主要影响因素:电解质(生理盐水),温度(37℃,水产28~30℃),pH(6~8) 免疫凝集试验(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协同凝集试验(敏感↑)
免疫凝集试验(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对流电泳,单向琼脂扩散,
火箭电泳,免疫电泳)
与补体相关的试验:溶解试验(1、溶血试验2、溶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直接法,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抗原竞争法 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法,间接法
PCR技术
反应体系和过程:1、PCR反应缓冲液。
2、模板DNA。 3、引物。
4、Taq DNA聚合酶。
5、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4×dNTP)
一个循环包括:变性、退火、延伸 一般20-30个循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自己看吧。。)
鱼类的病害(已经够了。。)
浮头:水体中溶解氧降至鱼类或水产动物不能正常呼吸时,鱼类等动物头部浮出水面的现象。 泛池:水中缺氧引起的鱼窒息。
跑马病:鱼苗下塘后遇阴雨连绵,水温较低,池中缺乏适口饵料引起的鱼病。生病草鱼、青
鱼成群结队围绕池边狂游,长时不停。由于过分消耗体力,使鱼体消瘦,体力衰竭而死。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异同。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病原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 双RNA病毒科。 病毒为正20面体,无囊膜,直径55-75nm。 症状 食欲丧失,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 病理组织检查为胰腺广泛坏死。 流行主要发病鱼类:鲑鳟鱼类(鱼苗-3月龄鱼) 狂游、打转等异常行为,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肛门处常拖有1条粘液便, 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 主要危害鲑鳟鱼类的鱼苗,以摄食4周龄的鱼种为主, 水温8~15℃流行。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情况 IPNV宿主范围很广,如鲆、鲽、鳎、鳕 流行季节:春季,一般发病水温10~15℃。 诊断根据外观症状初步诊断,取病鱼胰脏组织作切片、外观症状、病理切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方法 HE染色可诊断。免疫学、ELISA诊断。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 1)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 2)症状
体表充血,鳃、肝、肾贫血,肛门红肿,腹水,烂鳃、竖鳞,肠胀。 3)流行情况
也称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在我国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季节最长、损失最重,主要危害鲫、鲤、青、草、鲢、鳙、鲮等,流行季节3~11月份,水温9~36℃。5~9月份,水温28℃为发病高峰期。 4)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初诊,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 5)防治方法
预防:除淤、消毒;
治疗:氟哌酸、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
鱼类致病弧菌的种类及其所致鱼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1)种类: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2)症状:共同的症状是体表皮肤溃疡
3)流行情况: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
弧菌是条件致病菌。
4)防治方法:福尔马林灭活疫苗
漂白粉消毒
磺胺类药物、土霉素
鱼类的寄生虫病有哪几类?
1,寄生原生动物(原虫)疾病,2,寄生蠕虫病,3,寄生甲壳动物病 鱼类在鳃、体表出现白点症状的病原有哪些?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多子小瓜虫(淡水)或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
寄生于肠道内的寄生虫有哪些?体外(鳞、鳃、鳍等)寄生的又有哪些? 肠道内寄生:艾美虫、鲤长棘吻虫和崇明长棘吻虫; 体外寄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属淀粉卵涡鞭虫属 )、鲢碘泡虫、车轮虫属、小车轮属、多
子小瓜虫(淡水)或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三代虫属、单殖吸虫、血居吸虫属、鲤嗜子宫线虫(雌虫)、鱼虱目-花瓣鱼虱科-人形鱼虱属、中华鳋、鳃尾类。
根据病因,水产动物疾病有哪些类型?
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非寄生性疾病5种类型。
虾蟹类的病害(。。。)
严重危害对虾幼体、养成和越冬阶段的疾病 各有哪些? 对虾幼体:真菌病 养成:
越冬阶段:寄生虫病
简述对虾红体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因:a. WSSV或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
b. 弧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感染;
c. 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d. 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症状:病虾缓游于池边或池面,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发红
防治方法:a. 对于病毒性引起的红体,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
b. 对于细菌性红体,可口服土霉素等结合水体消毒; c. 对于水质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换水或投放生物制剂; d. 对于饵料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投喂复合维生素等。
简述对虾软壳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因:a.饵料不足或营养不全(Ca和P含量过少或含量不均衡)
b.饲料储存不当,腐败变质 c.水体水质变差,有毒物质积累
d.水体pH过高,导致P以CaPO4沉淀,使水体可溶性P减少 e.水体中含有有机锡或有机磷等消毒剂 症状:甲壳薄而软,壳与肌肉分离
防治方法: a. 改善水质,加大换水量; b. 多投放鲜饵,如投放贝肉等;
有一池虾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及诊断方法。 病因:a. 细菌(烂鳃病、丝状细菌病)、真菌(镰刀菌病)感染,固着类纤毛虫附生;
b. 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c. 防治虾病时使用的药物不恰当,如硫酸铜、高锰酸钾 d. 长期缺乏维生素C
诊断方法:剪取部分鳃丝做水浸片镜检:
a. 鳃丝表面有污物附生,鳃组织并不变黑——丝状细菌、固着类纤毛虫引起的黑
鳃
b. 鳃丝组织坏死变黑——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镰刀菌等及非生物性病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