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选择题 1. 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农作物是( ) A. 占城稻
B. 胡萝卜
C. 葡萄
D. 玉米
2. 下面是小林同学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
一处是( )
①南宋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③两汉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④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 ①
B. ③
C. ②
D. ④
3. 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
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 A. 江西景德镇
B. 福建泉州
C. 河北曲阳
D. 河南开封
4. 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
是( )
A. B.
C. D.
[来源]
5. 宋人庄绰编著的《鸡肋编》中的这句话(如图)能够准确地表明( ) A. 都城百姓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B. 宋朝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C. 宋朝铁、铜等冶炼质量在世界上水平最高
[来源:1]D. 宋瓷制作精美,畅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6. 史书上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 ) A. 隋朝
B. 明朝
C. 元朝
D. 南宋
7. 下列的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 A. 农业繁荣
B. 手工业繁荣
C. 文化繁荣
D. 商业繁荣
8. 宋朝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 ) A. 海河流域
B. 淮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钱塘江流域
9. 下表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的哪一原因( )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地区 朝代 西汉 南宋 北方 80% 37% 南方 20% 63% B.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D.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A.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0.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
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它的积极影响是( )
[来源:1]A.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C. 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B. 促使北方经济急剧下滑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1. 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
合史实的是( )
A. 民间流传“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B.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C.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关子 D. 两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北方
12.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
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B. 苏州、湖州发展成为主要的稻米产区 C. 景德镇是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
D. 都城商业活动打破“坊”、“市”和昼夜的界限
13. 宋朝的广州、泉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
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在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上述材料表明( ) A. 外国商人是文明的主要传播者 C. 宋朝对外国商人实行优惠政策 ◆ 读图题 14.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一 图二 (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产生?(4分) (2)在上图中哪幅反映的是最早的纸币?(2分) (3)纸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6分) ◆ 材料题 15.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 材料三
B. 广州泉州是世界大商港 D.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今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 ——(南宋)陆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叙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过程。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带来的影响。 1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9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根据材料一写出“华光礁1号”商船原定的航行路线。当时这艘商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
(2)从材料一看,“华光礁1号”商船的出土文物主要是什么物品?请写出这些物品的著名产地。当时政府在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
(3)材料二的史料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什么政策?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政策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来源:1]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B 3. A 4. C 5. A 6. D 7. D 8. C 9. C 10. D 11. C 12. D
13. C
14. (1)交子。(2分) 中国的四川地区。(2分)。 (2)图一。 (2分)。
(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意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15. (1)魏晋南朝时,南北方经济发展相对持平。两宋时期,南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
(2)北方社会动荡,南方安定;北方劳动力南迁,带来了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
(3)推动南方文化教育发展;使得南方人口增长超过北方;南方的赋税收入占全国的大部分。
[来源:1]16. (1)路线:泉州-——西沙群岛——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工具:指南针。 (2)物品:瓷器;产地:哥窑、钧窑、汝窑、景德镇;部门:市舶司。 (3)政策:政府重视、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影响:促进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同外国之间的政治经文化的发展。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原产越南的占城稻,耐干旱,稻穗长,生长期短。北宋前期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胡萝卜和葡萄原产西域,西汉传入中原;玉米原产美洲,明代传入中国。综合分析,A符合题意。故选A。
2.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可见两汉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北方是错误的. 故选B.
本题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题重在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学生需要比较分析,找出错误的观点.
3.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故选A。
4. 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工具改进的相关知识。图A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图B和图D是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宋代,水稻产量居粮食产量首位,图C是宋朝发明的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故错误,C正确。故选C。
5.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题干中史料的意思解读为,在宋的都城汴京里的几百万家庭都使用石炭即煤做燃料,没有使用柴火。虽然这里有点绝对的成分,但我们仍可肯定地说,在当时北宋都城的百姓普遍使用煤做燃料;材料中并不能说明宋朝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也无法得知宋朝铁、铜等冶炼质量在世界上水平最高;至于说宋瓷制作精美,畅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之国”则与题干中史料无关。所以不对,故选A。
6.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当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所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南宋.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注意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
7.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繁荣的相关知识点。仔细观察三幅图片看出,“宋代货郎图”直接反映商业繁荣,“北宋‘交子’铜板拓片”和“南宋纸币铜板拓片”说明了纸币是宋代商业繁荣,贸易活跃的结果。纸币比金属货币容易携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是错误,D正确。故选D。
8.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十国、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由此可见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 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间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为80%,而南方仅占20%,而到了北宋时期,我国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上升至63%,北方则下降为3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西汉到两宋期间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北方.其反应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一个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图表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图表,注意准确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10. 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中原人迁移到战争较少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据题文要求北人南迁的积极影响,选项中D符合题意.A项明显错误;B、C两项不能体现积极影响. 故选D.
此题通过李白的诗句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内容.据题文材料,李白的诗句反映了西晋时期民族大迁移的史实.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熟知程度,需结合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教材的联系能力,较好.
11. 北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是关子.C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以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12.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商业发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中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所以不正确,故选D。
13.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结合题干信息,宋朝的广州、泉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在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三项表述不正确,主要是说明了宋朝政府对外国商人实行优惠政策。故选C。 14.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纸币,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1)本题考查纸币的产生时间及地点。图一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四川通用的铁钱不便于流通,故当时的一些商人便首先推行了纸币交子,它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图二是南宋时期发行的纸币会子。
(2)本题考查纸币产生的时间。图一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图二是南宋时期发行的纸币会子。最早的纸币是图一。 (3)本题考查纸币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出现纸币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意义是:纸币比金属货币容易携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5. (1)本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过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可知,魏晋南朝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魏晋南朝时,南北方经济发展相对持平。两宋时期,南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 (2)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由所学可知,魏晋南朝以后,北方社会动荡,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
方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再加上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所以,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带来的影响。由材料二的数字可知,元明清时期,南方的状元远远多于北方;由材料三表格中的户数比例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的人口多于北方;材料四说明北宋时,朝廷的税收主要依靠南方。由此可见,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南方文化教育发展;使得南方人口增长超过北方;南方的赋税收入占全国的大部分。
16. (1)本题考查的是“华光礁1号”商船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材料一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该船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及所学知识可知,这艘“商船”原定的航行路线从泉州港出发,经西沙群岛,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当时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指南针,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本题考查的是“华光礁1号”商船出土的物品以及市舶司设置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如图与相关内容可知,这艘沉船的出土文物主要物品是瓷器。浙江的哥窑、江西的景德镇,钧窑、汝窑制瓷业发达。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的海外贸易发达。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市舶司。 (3)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统治政策的相关知识点。依据材料二“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说明当时统治着重视、鼓励发展海外贸易。这种政策促进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同外国之间的政治经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