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2010年,潜江市搬迁安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2699户,11309人,是全省2个接收移民数量过万的县之一。移民来自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等三地,共有安置点14个,分布在7个镇处场。移民搬迁后,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搬迁安置过程中各种遗留问题尤其是拆迁补偿的利益纠纷突出;二是背井离乡带来的情感(亲情、乡情、友情等)阻隔和心理不适;三是原住地的山区以旱地种植、水产养殖、林业、庭院经济等为主与迁入地平原地区的水田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差异性,导致移民生产技能流失、生产效率低下;四是移民搬迁后收入来源减少而刚性支出大幅度增加,导致生活质量相对下降;五是村集体经济贫弱,村级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空心村”和“三留守”人员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困难较多;六是移民就业困难,由于缺少人脉资源自主创业又无法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难题。
在省移民局的支持下,潜江市主导实施了以“一站三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创新试点。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潜江市移民社区的便民服务站、基础设施、网格化管理、移民社区信息高速公路等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运作效果良好;社会组织、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快速发展壮大,积极参与移民新村社会治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移民村特色模式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移民村的真正自治,保障移民当家作主;社会风险的源头治理、矛盾纠纷的村内化解、移民权益的有效保障等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立体构架基本形成;建设美丽家园与移民生活方式优化基本实现了良性互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联动机制也已进入良性运行状态;多主体合作共治的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独具潜江特色的村域治理模式。 一、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在省移民局指导下,市政府主导,整合党员便民服务站、移民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移民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移民办事不出村”的目标。 1.完善硬件设施
筹资40万元在9个移民社区修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高标准地配备了服务、办公、管理、信息化等所需要的全部设施。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完全能够满足为移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需求。 2.健全规章制度
各便民服务站制定了《值班制度》、《考勤制度》、《工作制度》、《财产制度》、《网格化管理工作流程》、《网格管理划分图》等制度并上墙,市移民局编印了《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日志》、《便民服务中心登记台账》,以市移民安置工作指挥部的名义印发了《潜江市移民安置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在便民服务中心实行登记销号制度的通知》。 3.创新运行机制
第一,有效激励机制。根据移民需求,立足全方位服务平台的实际,构建“岗位责任体系”和岗位工作“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奖勤罚懒”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社会联动机制。在市委领导下,由市政府主导、移民局负责、各移民安置地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配合,根据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通过行政推动、互利合作、政府购买、市场招标等不同方式,整合各种优势资
源,形成政府、自治组织、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民间公益组织、域外科研院所等多方联动服务移民的社会联动机制。
第三,服务监督和评价机制。与“为移民服务登记、督办、销号”制度相适应,构建完善了“移民为主、多主体参与”的服务态度、过程、质量等全方位的综合监督评价机制,辅之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互动机制。
第四,互利共赢合作机制。潜江市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请各科研院所到移民村进行专题调研,了解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让科研力量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配强队伍。潜江市移民、农业、公安、水务、卫计、民政、人社、司法、文化旅游等部门选配优秀人员把服务送到平台。二是强化培训。对平台服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让服务人员掌握相关政策及办事程序。三是外聘专家。定期组织外聘专业服务人员如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到便民服务站为移民提供服务。四是强化管理。市移民局代表市政府对所有服务站进行指导协调,安排一名局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各安置地乡镇(办事处)政府负责监管,村两委负责具体组织,村委会主任兼任服务站站长。
3月21日上午,青龙村村民易金山到服务中心反映:朱王渠水位低,水泵抽不到水,无法灌溉中稻,寻求帮助。便民服务中心接到移民反映后迅速由水利站工作人员与高石碑水利站联系,当天下午6点,解决朱王渠抽水排灌问题。2014年上半年,仅广华办事处柳陂新村便民服务中心就接待移民100余人次,方便了移民办事。
7月上旬,兰家岗村网格信息员朱红林在村内发现有一辆开着面包车的小贩在兜售厨房用具,其价格高、质量差,村内老人、妇女购买者较多,有欺诈之嫌。他用网格化管理的专用手机将其拍照并说明情况上传市网管中心,网管中心反馈到潜江市工商局,市工商局立即安排广华工商分局到兰家岗村进行处理。 二、多管齐下,发展经济“帮民致富” 1.推进“一村一品两项目”建设
为帮助移民增收致富,潜江市在移民村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两项目”建设(每个移民村或社区具有特色产品和项目,每个家庭具有增收致富项目)。一是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以村为基本单位,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使每个移民村都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大幅度提升移民村的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二是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潜江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创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发展生产扶持办法》等文件,以制度和机制保障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政府支持体系的效率。大力推进“村级特色产业项目和农户家庭致富项目”建设,共投入补助资金300余万元。三是点面兼顾、普惠移民。通过政策支持、培训等多种帮扶措施,永乐村和柳陂新村建有蔬菜大棚300余亩;汉江村大力发展500亩虾稻连作;郧府新村种植80亩西瓜;天河村种植500亩半夏。引导移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家庭作坊、农家乐、餐馆、美发店、超市等第三产业300多家。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部分移民先富,所有移民受益”三重目标。
2.加大移民技能培训
移民技能培训,攸关移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到移民的生计、就业和经济收入,也是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规划
先行。潜江市依据国家、省相关政策,结合潜江实际和移民特点,在移民搬迁后就及时制定了“加强移民技能培训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了相关政策,努力提高就业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移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第二,模式多样。根据规划要求,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了“点菜式”、“就近式”、“订单式”培训模式,推广“购买式”培训新形式。三是打造移民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通过自建与合作共建并举,完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引进与聘用并重,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与专业培训机构、域外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服装缝纫、挖掘机、农村电工和农机技术等二三产业培训207人。开展稻田养虾、果木种植、半夏种植、畜禽养殖、蔬菜种植、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与管理等生态农业技能培训292人。组织移民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一行46人前往钟祥、公安考察学习当地特色种养殖技术。第二轮的致富带头人培训76人。目前为止,移民村户均就业达到2人。 3.大力引进龙头企业
潜江市通过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构建“政府+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移民收入结构,变移民单一的收入结构为“土地流转租金+打工收入+创业收入+集体经济分红”的多样化的收入结构,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一是发挥企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技术、信息、资金、产业链等优势,加上政府全力扶持,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移民的自主创业;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解决移民就业难题,增加移民收入;利用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群。二是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采取农民自愿、村集体担保、企业守约、政府监督的土地流转方式,既可使移民获得流转租金,又能规避土地流转风险,更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效应。三是鼓励企业参与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目前,广华柳陂新村引进湖北瑞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产基地5000亩,年产值达8000万元。公司与200多户移民建立用工关系,发放工资500余万元。积玉口镇永乐村引进湖北华展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解决就业人口100余人。 4.大力发展经济合作组织
按照“政府引导、移民自愿”的办法,全市移民村已建成专业合作社16家。如积玉口镇“永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郧府新村“郧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天河村 “艳妮半夏种植合作社”、汉江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杨市郧阳村“养鸭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非常活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3年,郧府新村村民黄重明带领本村60户村民成立了郧府新村郧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60人,流转土地300亩。其中10户合作兴建80个大棚种植西瓜。市里为合作社补助资金24.8万元。2014年1月10日播种下第一批西瓜种子,但是因气候环境不利,刚长出的幼苗全部被冻死。3月20日,在市移民局与市农业局的协调下,郧潜种植合作社又从江苏购进第二批幼苗,农业部门及时给予技术指导,今年种植西瓜3季,总收入可达120万元,每个社员可创收3万元以上。
5.鼓励和支持移民自主创业
为鼓励移民自主创业,潜江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创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发展生产扶持办法》等文件,大力推进“农户家庭致富项目”建设,共发放补助资金300余万元。通过政策支持、技能培训、资金和金融帮扶、科技服务、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多种帮
扶措施,引导移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家庭作坊、农家乐、餐馆、美发店、超市等第三产业300多家和一批种植养殖大户。
广华办事处兰家岗村村民狄军是移民中有名的致富带头人,狄军在搬迁后就到周边村组调查了解潜江的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当了解到潜江以种植粮棉油为主时,狄军决定种植水稻、小麦。市农业局专家专程到狄军家给他讲解种植小麦、水稻的方式,并让他放心大胆的干,农业局会给他技术上的支持。狄军将在老家赚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向亲朋友借了一部分,筹到了30万元。2011年,狄军在自己村里承包了土地180亩,用于种植水稻、小麦,当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10万元。2013年他将承包规模扩大到263亩,当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并为自己购置了一辆小轿车。潜江是全省龙虾养殖示范基地,龙虾种植技术成熟,产业链条完成。2014年初,狄军拿出100亩土地进行虾稻连作喜获丰收,2014年6月,湖北电视台专程到潜江拍摄狄军的致富纪录片。 三、推进社会治理建设,实现“由民做主” 1.实施两大工程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要求,以“五个基本”和“七大体系”建设为主线,整体推进移民新村组织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施“领头雁”工程和党员联系群众工程两大工程,推进“七心”(联系群众要贴心、对待群众要真心、服务群众要热心、收集民情要诚心、宣传解释要耐心、解决问题要恒心、让群众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工作模式,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倾听呼声、回应问题,解决实际困难。 2.健全民主制度,实现由民做主
依据国家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学习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潜江移民村的实际,移民新村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村民委员会”进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会”进行民主监督的“三会”治事民主体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实现移民村党务、政务、村务完全公开透明;市移民局还给各移民村印发了相关制度及《村民代表大会记录本》、《村民委员会记录本》、《民主监督会记录本》等。真正实现了移民村的事务“由移民做主”,公开办事程序、责任人及落实时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消除社会风险源,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在实处。
2013年10月,柳陂新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土地承包事宜,该村每户家庭都派代表参加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民代表都同意由村委会集体将土地承包出去,并与村委会签订了委托承包书,保证了土地承包的公正、公开、合法,村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3.通过“一村四主三干部”实现合作共治的格局
所谓“一村四主三干部”,即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村民四大主体协商合作,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社会组织管理人员三类干部积极带头的合作共治模式。潜江市以每个移民村为单位,对移民村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村民代表共同协商的机制来处理村级问题,同时,要求村党员干部、村组干部和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村级日常事务管理和矛盾纠纷的化解。
4.培育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
今年,潜江市各移民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成立了计生协会、红白理事会以及种植协会、养殖协会、农机服务协会等协会组织共59个。其中村民自治组织43个,经济合作组织16个。强化同社会慈善组织沟通合作力度,关注移民
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移民参与积极性很高,有效的解决了移民自我服务的问题。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村级治理。瑞旭公司对移民员工发生的纠纷,安排管理人员主动调处,协调纠纷4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参与村级治理和矛盾化解的基础作用。 5.围绕保护移民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村
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是减少矛盾纠纷的前提。潜江市结合普法宣传,开展“法律进农家”活动,把群众的普法教育与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起来,使移民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真正把化解矛盾纠纷纳入法制轨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全市上半年已组织两期普法讲座和一期律师义务咨询活动,人员达50余人次,移民反响良好。
6.构建立体式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潜江市完善了村级矛盾化解体系。各村实行了矛盾纠纷月排查分析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例会,听取本村上月的纠纷调处情况;排查近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分析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在此基础上由各村主任、治调主任、党员代表以及德高望重者参加组成的村人民调解调委会,对当地发生的纠纷情况和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及时调解。纠纷调解实行包案调处制度,将每起纠纷具体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确保稳妥处置,小事不出村。今年1-7月,全市南水北调移民越级上访为零。 2014年5月,永乐村村民严贵学的侄子严清反映村委会强制安装天然气,潜江市移民局与积玉口镇组成专班对严清反映的事情进行调查,了解到永乐村的天然气安装是安置地政府及村委会兑现当初两地政府的承诺(在搬迁前郧县和武当山特区政府要求为移民安装天然气,作为一项搬迁条件),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永乐村安装天然气是为了方便村民生活、节能环保,本着“村委会牵头、村民自愿、自费”的原则,村委会已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会议讨论认可,不属强制安装,是村民自愿行为。严清反映其叔叔严贵学的问题,经沟通解释,特殊对象特殊对待,根据严清的要求,严贵学的天然气暂不安装。经与严清电话沟通,严清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四、强化道德文化建设“助民成长” 1.加强农村现代文化设施建设
潜江市加强了文化、宣传、学习、培训、信息、科技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建设,为移民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在每个移民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5000余册,为每个移民村配置了一套健身器材,每个移民村均有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标准篮球场,丰富了移民的文化生活。 2.改造和重建“喜事(丧事)文化”
为引导移民树立婚丧嫁娶新风尚观念,各移民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负责宣传政策,引导移民群众移风易俗。2014年5月10日,舒家沟村72岁的曹占军因病过世。村红白理事会由会长黎子生、成员李海鹰免费为其联系寿衣、寿材、殡葬车,出殡时间,为其选择安葬地点,竖立墓碑等。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勤俭办丧事,提倡厚养薄葬,树立了新风尚。 3.开展心理疏导,加快移民社会融入 移民从内心里不太愿意接受新的环境,成为他们追求新生活的心理壁垒。我们努力从观念上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帮助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克服搬迁带来的种种困难,引导他们走上脱贫、富裕之路。定期安排法律工作者在移民村
开展挂牌法律援助工作,安排心理咨询师在移民村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移民主动转化自我角色定位,减少依赖性。给移民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促使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建成和而不同、和谐有序的安置地文化。7月15日—18日,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已经在柳陂移民新村开展了义务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服务工作,移民反响良好。
五、美丽家园建设
移民村是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的新村,要达到全面洁化、美化、绿化、亮化的标准。潜江市为移民村解决了52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处理移民点内环境保洁和美化、绿化、亮化等问题。在各移民村每村招聘5-6人负责移民村的美丽家园工作。每村安排一名村干部负责,年终纳入考核,与工资挂钩,每星期一、五定期抽查。目前,移民村日常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路灯明亮,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实现安置点建设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安置点建设利用酉水河流优美的自然景观,将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建设当中,即建成移民安置点,又是“酉水移民风情村”,带动旅游业发展,更好地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和增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