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蓝敏萍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5期
蓝敏萍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12)
[摘 要]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及更好完成国务院《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工作要求,从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在高职职业教育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新的制度框架下,PDCA循环控制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 词]PDCA循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13-0006-03
①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课题“运用PDCA循环控制法提升高职高专教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编号:2012JGA281)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这是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推进内涵式发展上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相应的,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进一步对职业院校如何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了指导作用。笔者认为,教育部通知提出的工作任务与实施要求,从戴明的质量控制理论角度分析,基本与PDCA循环控制法开展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尝试从PDCA循环控制法操作视角,探讨在新的制度下,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自我评价工作。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指的是戴明循环。戴明循环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 戴明循环有时也被称为戴明轮(Deming Wheel)或持续改进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 戴明循环与生产管理中的“改善”“即时生产”紧密相关。从效应控制的角度看,任何管理效应都是在管理系统的运行中实现的。PDCA循环的运行表现为整个管理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种循环,它体现了系统运行的内在逻辑。其中“计划”是明确目标、制订方案的过程,它是整个循环的起点和基础;“实施”是循环中的主体,是整个循环成败的关键;“检查”对整个循环起着控制和把关的作用;“处理”则是一
个总结与改进的环节,是使循环得以自我完善的重要阶段。戴明循环法的特点在于:大环套小环,不断推动企业迈上新的台阶。因此,PDCA戴明轮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对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和其他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训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质量评估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与职业、岗位深度整合、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特点,是我国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高等教育类型。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要求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实验与校外工作实践、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订单培养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有效链接和融合。并且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在成绩考核方面,也要求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如校内成绩与实践成绩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以上的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对其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必须要有相适应的方法和要求。为此,笔者尝试引入戴明的PDCA循环控制法,以期为职业院校适应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新的要求,提高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诊断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效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三、PDCA循环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按照戴明循环的四个环节,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
(一)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计划
教育部要求,各职业院校要承担起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等各环节的工作进行全面统筹,做到整体规划、规范管理,对切实提高工作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戴明循环的第一个步骤,明确评价工作计划,是开展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是确保工作朝着同一目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益的重要保障。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时,要以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求,以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各项评估指标为着眼点,强化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在制订目标时,要建立在对本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信息和第三方评价数据信息的基础上,以当前数据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参考数据,分清工作目标任务的轻重缓急,对计划实施的前提条件要深入分析。
2.工作计划要结合本校的特点设定。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点、人才培养方式等,制订工作计划,突出工作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工作计划要结合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价目标为评价工作提供了指引方向。评价工作与专业人才培养要相匹配,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人才培养各阶段的主要方式、重点、
模式等。评价工作的开展要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服务,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
4.计划体系要完整。包括工作计划的主要思想、达到怎样的结果、实施方法、主要战术、综合的计划体系、投入保障、预期的实施条件及未来情况出现变化的解决方案等等。
5.加强对计划的管理。要为计划实施提供良好条件。如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硬件条件等。要加强计划执行过程的管理,如强化计划的推进、调整,以及对执行情况的掌握。要注重加强对派生计划或配套计划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保证派生计划与主计划目标方向一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对计划任务完成的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台账或进度实施方案,及时掌握计划执行状态。
(二)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执行力度
戴明循环理论认为,执行就是按照之前的计划方案,通过实施从而实现目标的过程。加强执行,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的前提。
1.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抓。教育部的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各职业院校作为保证质量的主体。这就要求学校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把人才培养质量诊断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作为长期工作的重要内容,讲究的是工作常规化,而不能作为临时性项目式推进。因此,要成立专家团队认真研究和分析上级要求和学校需要,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明确列入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与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和指标。要紧紧围绕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做好自评。
2.加大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工作思路。在我国的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职业对员工能力的需求与过去产生了较大的差别,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人才培养诊断和评价工作的主体,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修订和建立符合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评价相关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判断的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的制度得到执行。
3.确保开展评价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培养到位。工作人员首先要熟知诊断工作目标与任务、掌握评估工作的内容、各个评价在子项的内涵、指标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要掌握基本的数据统计、整理、分析技术,具有较好的信息归类、甄别、报告撰写能力。
(三)合理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进行检查
戴明循环认为,检查是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检查,是保证评价工作正常和有效开展的关键。
1.合理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检查。一方面要定期检查,比如每年必检一次,参照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检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计划的执行、发现评价工作方案是否合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结果是否正常等。同时,要不定期检查有效预防工作脱节、滞后等问题。
2.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对工作进行督查。学校主动公布年度相关教学数据信息、教育质量报告、评估自评报告等资料,使督查人员能客观了解学校情况。学校除了在校内要建立督查机制外,还要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及人员、第三方评价机构等纳入督查的范畴。通过督查的倒逼,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检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落实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