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喧哗与骚动》为
例
第一章 意识流概述 一 意识流的概念和起源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
《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加以详尽的阐发。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非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唯一诱因。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人对自我重新定位后被开掘出的—片文学新领地。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
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二 意识流在文学和影视领域的应用
思维不间断和不断流动这一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威廉·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类似的意识流作品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和《墙上的斑点》。
第二章 例文中的意识流 一 谁的角度——多角度叙述
书中以四位主角的角度展开,他们分别是康普生家的三位儿子班吉、杰生、昆丁和他们家黑女佣迪尔西。从这些个主角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不被突出。凯蒂、康普生太太和小昆丁没有成为叙述的主体,而是成为了其余四位叙述的客体。尤其是凯蒂,她深刻地影响了康普生一家的三兄弟,但是却没有“独白”的机会。读者只能在这四个人的描述中建构她们的形象,并不能像感受四位叙述者那样感受她们的意识流动。
虽然不同时间空间的事情随意穿插,但是这四个人也不是“胡说乱想”的。按照书中的顺序:班吉从当前出发主要讲述康普生家孩子的的故事,昆丁讲的是他自杀前那段时间的事,杰生讲的是他成为一家之主的事,迪尔西的视角比较正常,讲的是现在的事。
二 流过的内容和转换节点
切换的由头可以是故地重游、可以是听见以前的听过的话、甚至是问到触发回忆的味道。班吉的嗅觉比一般人特别。其一,他可以闻到其他角色闻不到的“味道”。例如,班吉能够觉察得到凯蒂失贞,并且极力推凯蒂去洗澡,仿佛那能够洗掉不贞的气味。 后面三个人中,只有昆丁的叙述似班吉混乱。其中一
个解读是,他或许正处在人生的迷茫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例如,忍冬花丰富了昆丁的世界的意义。意象在以昆丁视角讲述的第二部 分,粗略算来,出现有二三十次,这香味和性密切相关,不同的情景下寓意也不同。这些不容忽视的植物意象将成为探秘福克纳文学世界的重要“线索”。在昆丁的意识流中,反复出现的忍冬花香都是“灰色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深度的悲伤。此外,忍冬暗示昆丁苦苦压抑的情感。他谎称和妹妹凯蒂发生乱伦关系,也不愿意接受妹妹凯蒂堕落腐败的事实,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可以说忍冬是昆丁悲剧命运的象征。他无法做到自私自利,冷眼旁观,更不能打破他的家庭,整个南方社会长久以来的秩序。只有死亡能拯救不堪重负的他。 看似毫无章法的写作脉络,其实暗藏玄机。
三 意识的风格
活生生的人的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但是却遵循着个人特色。在四位叙述者中,第一部分班吉最为“混乱”。这一部分的主要场景是“当前”、康普生先生去世、大姆娣去世、凯蒂结婚、班吉改名等。由于班吉是智障身份(三十三岁,智商却停留在三岁),场景之间的切换频率和次数当属班级部分最为明显。
班吉的部分一“当前(班吉三十三岁生日)”出发,不断切换场景,中有一处,意识场景交换尤为频繁。也正是频繁更换节点,才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思绪的流动,时而平缓时而激进。
第三章 意识流手法的利弊 一 造成阅读困难
人的意识不为时空限制,只在有些地方用不同的字体来给你提示,或者,以某种气味,某样东西给一点提示。读者在前几页的适应期,会发现阅读得非常难受。书如果没有译者大量的注解,完全是不知所云。传统的小说先交代说话的人、背景、心情,再铺展情节。福克纳彻底抛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即具体在刻化人物性格时,从外部世界逐少过渡到内心世界,而意识流小说只从意识出发,无间断,无逻辑。读者很难了解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缺少注释,那就更加困难了。
二 直接体验人物思想
除了内容,还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混乱的思绪、内心的挣扎。这些零乱的、无序的意识流手法,很奇特地,在阅读中虽然让人感觉到相当的不厌其烦,但是,当
读后感 论文 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喧哗与骚动》为例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