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 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历史与社会课程所涉及的历史、地理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能力;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特点、课程目标,熟悉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 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开发及选用多样化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教学实施能力
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4.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能够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脉络,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1
3.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动态的眼光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地理和社会信息。 6.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二)教学设计
1. 能够综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2.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开发、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
3.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4. 设计教学时,能够注重历史、地理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能够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教学实施
1.能够创设多种情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有效合作。
2.能够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3.能够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四)教学评价
2
1.了解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注意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调控作用。 2.能够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正确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3.能够以课程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 4.能够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三、试卷结构
模 块 比 例 题 型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教学设计题 教学情境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 教学评价 10% 教学情境分析题 教学设计题 单 项 选 择 题 :约33% 合 计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与我国内蒙古牧区相比,澳大利亚牧场的显著特点是
A.牧场规模小 B.机械化程度低 C.采取定居方式 D.采取游牧方式
100% 非 选 择 题 :约67% 学科知识与能力 40%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20% 30% 3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政府为加强对新疆的管辖而设置的机构是
A. 西域都护府 B. 伊犁将军 C. 宣政院 D. 北庭都护府
(3)《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的课程性质是
1人文性 ○2综合性 ○3发展性 ○4实践性 ○
A. ○1○3 ○4 B. ○2○3 ○4 C. ○1○2○3 D. ○1○2○4
2. 材料分析题
读下列两幅图,然后回答问题。
B A
C
(图二)
新疆的地形分布
(图一)
(1)从我国的地势看,图一属于 ,图二属于 。
(2)从气候类型看,图一属于 ,图二属于 。 (3)图二中A是 省,B是 省。
(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 ”,管辖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务;清朝在
C处设置 ,隶属福建省。
(5)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很丰富,请你至少说出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新疆经济发展
所带来的好处。(至少两点)
3.教学情境分析题
4
(1)某教师在讲授《生活在岁月中的变迁》一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邮票、副食本等,以此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经济生活的变化,然后导入新课。请谈谈这样的导入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2)某教师在讲解《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一课时,提到了如下史实: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康熙盛世”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在所谓的盛世之中也潜伏着危机,特别是从清代中期开始人口数量呈爆发性增长态势,从1.5亿增加到3亿多,造成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清政权的衰落。
围绕上述内容,教师提出了“人口增加和社会动乱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的问题,随后让学生花二十分钟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剩余时间则分组报告讨论结果。
1 请评价一下这样的教学安排。 ○
2 请问,“讨论式教学”运用于课堂一般有哪些步骤及注意事项? ○
4.教学设计题
下面是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请撰写一份包括导入、教学过程、教师小结等环节在内的教学设计片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