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隐之书》研究综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研究综述

《隐之书》(一译《占有》)是英国女作家A·S·拜雅特(一译拜厄特)的代表作品,该书于1990年问世,至今只有二十多年。虽然问世时间比较短暂,但是《隐之书》凭借其恢弘而复杂的小说叙事结构和精湛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小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和学者的目光。作者本人也因为这部书的出版而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赞美。

前人的研究多从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历史性、女性主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方面着手。但毕竟此书问世时间较短,所以前人的研究资料并不是十分丰富。研究角度不少,但是不全面;研究的主题比较集中,但也不是十分透彻。本文将以以往的文献数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重点梳理一下二十多年来以往学者对《隐之书》的研究,并作出自己的归纳,表达自己的拙见。以便人们能对这本书进行更好地把握和解读。文章的重点主要是梳理一下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技巧相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一些重要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解读。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研究

想要整理前人关于《隐之书》的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的研究资料以及两者在小说中的体现,首先就要明确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和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通过文学、绘画等多种方式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对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定义向来颇受争议。陈世丹在《外国文学》发表的《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一文中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及特征,比较清晰、简明地为我们解读了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元小说、反体裁、语言游戏、通俗化倾向、戏仿、拼贴??不确定性和内在性”1,拜雅特的《隐之书》一经问世就被人们贴上了后现代主义的标签,小说的种种表现形式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性,虽然这一点她本人没有从正面承认过。

基本了解过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当时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化,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大批的作家将眼光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用他们的笔墨和激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使人们认清社会现实。现实主义一是会在创作中体现真实性,尤其是细节的真实;二是注重典型环境和人物的勾勒。将强烈的批判矛头指向当前的社会也是现实主义特征的表现形式。比较起后现代主义,《隐之书》中体现

1

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

1

的现实主义倾向常常被忽视,得到的关注和研究比较少,但是现实主义也是《隐之书》文本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对《隐之书》的研究文章中,关于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的研究角度的算比较多的,但两者一般是被分开研究的。也就是说,有的文章讲到的是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有的是讲到它的现实主义。研究文章中偏向于研究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比较多,而且多讲到的是它的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关于小说中现实主义特征研究的文章虽然有,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而且多是从写其他角度的研究文章中一笔带过的。两者相融合的研究也有几篇,但数量也不是很多。

(一)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技巧相融合的特征研究

《隐之书》是融合了多种小说元素的。钱冰的《<占有>的悖论:高度的传统和醒目的后现代》这篇文章重点且具体地描述了《隐之书》所用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如短路、戏仿及拼凑法等。把人们观念里的历史观通过某些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来将其打破,小说的虚构性也因作家独特的写作方式——创作与批评相融合来完美展现。文章将《隐之书》的框架称为“侦探小说的框架”,又称融合了惊险小说和哥特小说的特征,使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常用手法——拼凑法。这一点笔者比较同意,而且笔者总结出,《隐之书》作为侦探小说的,它表现形式比较鲜明,一方面是用直接形式来表现的,如小说中常常引出问句来吸引读者的目光;另一方面,作者也用自己独到的写作方式,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兴趣,始终在揣摩故事的结局,营造出传统的悬疑小说的氛围。论文也指出《隐之书》试图用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来把小说或现实中的某种可被定义的内涵表现出来,因而具有现实主义特征。论文就是通过以上的角度将小说具备的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技巧相融合的特征展现出来的。

丁威、张荣升在《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的兼收并蓄——评拜厄特学院派小说<占有>的写作特色》一文中强调了小说的后现代实验主义手法和小说继承的现实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主要体现在小说中对文本中出现的体裁的运用和加工;再者,作者将西方文学中的童话进行了改动,从而与小说融为一体;最后讲到小说中的戏仿手法的运用。关于现实主义,作者也分析了《隐之书》的继承点,一个是小说的创作的源头主要是真实的历史生活、场景及人物,让人读罢有一种真实感;其次是小说具有强大的批判性,对学术圈的黑暗和腐败给予了客观的展现和强烈的批判。小说的批判性特征体现明显,这一点在其他论文中也多有体现。因此可见,小说对学术圈的揭露和批判是大多数人关注的要点,也是小说现实主义特征中批判性的典型体现。最后是小说是以现实主义的题材——爱情主题,来将小说串联起来的。这篇论文也是通过对小说两大方

2

面的分析,表现了小说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技巧相融合的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研究

关于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比较热门,因为小说一出版就被大多数人定义为带有后现代主义。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相对于其他角度来说比较全面一些。

在《历史的回声——拜厄特<占有>之多重对话关系》一文中,作者程倩是从小说的体裁方面来阐述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的。论文分析了小说中所使用的体裁之间的对话联系,作者从历史的纵深出发,阐述了小说中涉及的三个时空:神话时代、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和二十世纪的社会,并用神话、悲剧及喜剧三种体裁与之相对应。由此可见小说所使用的体裁的多样性。多种小说风格,多种文学体裁形式,体现了小说中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和跨体裁性。

宋艳芳在《当代外国文学》上发表的《占有之惑,<占有>之迷》一文中,从小说的主题、风格、基调三个方面解读了小说文本。分析了《隐之书》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指出拜雅特在这部小说中用的技巧是后现代主义的,是把现代主义伪装在后现代主义的假面具之后,也直接指出了小说所用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如拼贴等。论文论证了小说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其他文章中少见的。

对《隐之书》的定位大多数人会承认它是一部后现代小说,后现代的手法的体现在小说中确实比较鲜明和丰富,对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三)现实主义特征的研究

《回归历史之途——析拜厄特<占有>的历史叙述策略》一文中程倩以小说作者的历史眼光入手,从叙述形式、叙述视角、叙述声音等多方面来分析《隐之书》的历史叙述策略,指出拜雅特将传统的叙事手法运用到对社会风貌的写作中。文本遵循小说叙事的传统原则,情节真实,具有维多利亚时代逼真的历史色彩。而且小说中所采用的人物的视角变换也增添了小说中的现实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前人对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的研究多体现在体裁与风格的多元化之中,并分析了具体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如拼凑法等。研究角度相对单一,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研究。而对现实主义的研究多在体现在小说对黑暗现实,尤其是学术圈不端行为的揭露和批判之中。

二、关于小说所体现的历史性的研究

对于《隐之书》的历史与空间性研究,也占了一定比例。程倩的三篇题名都包含了“历史”二字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小说的历史性。

《回归历史之途——析拜厄特<占有>的历史叙述策略》一文不仅体现了小说的现

3

实主义特点,也从叙述学的角度阐述了与人们普遍了解的历史小说的差异。通过对百年前及更遥远的历史与当今现实的比照,突出小说对历史的延续。论文作者通过自己的论述肯定了《隐之书》体现的作者通过小说表现历史的创作思想。从叙述层次及叙述体裁的多元化,叙述视角的变换等几个方面解读了拜雅特独特的历史审美眼光,赞誉小说是“人类历史的缩影”。

《历史的回声——拜厄特<占有>之多重对话关系》一文中,阐述了小说体现的叙述学中的对话性。通过探讨小说中的多重对话关系,将小说呈现的浓厚的历史感进行了解读,也将其蕴含的叙述学中的高超技术进行了分析。文章在多个角度为我们解读、展现了小说中古今时代呈现出的外在的社会景象和人们内心的思考的差异,引发人们对历史演进的思考。

小说中的情节设计比较精彩,《历史的循环——拜厄特小说<占有>的情节结构原型》一文则重点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为我们解读了情节结构的原型问题。论文认为小说中的结构紧扣的是弗莱的理论。论文认为小说作者将这种自我原型理论中的循环模式体现在了文本中,并将小说中的一些经典的情节及与历史上的故事情节作对比,论证了这不是论文作者理论上的主观想法,而是用这些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得出小说通过神话原型表现出人性对历史的传承的观点。

三、关于小说的其他研究角度

除了对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与现实手法以及小说历史性特征的描写比较热门外,小说的研究角度还有关于文本的女性主义研究、死亡主题研究以及神话原型解读等多个方面。

《隐之书》这部小说中众多女性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兼有浪漫和悲惨经历的女主角兰蒙特。作者拜雅特就是女性,小说中的女主公莫德生活的学术圈也是专门从事女性研究的,因此对小说中体现的女性主义研究也是热点。王秋芳、圣仰之的《从小说<占有>中折射出拜厄特的女性主义》一文中,作者从拜雅特笔下的主人公兰蒙特这一形象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女性意识体现的的阐述,让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兰蒙特。论文还重构了女主人公兰蒙特的身份,通过小说中的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梅卢西娜与爱伦的对立性和与兰蒙特的统一性进行了分别阐述,从而体现作者的观点,将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进行了更彻底、更具体的解读。关于女性的研究在《隐之书》的研究课题中也占了不小的分量,主要是女性意识的解读和小说中独特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阐述。

关于小说中的主题,尤其是死亡主题,也是有所研究的,但是研究资料并不丰富,

4

甚至可以说很少。李翼在《名作欣赏》中发表的《不死的死亡——从<占有>的互文性观死亡主题》一文则从小说中的一篇名为《门槛》的童话开始为我们解读了小说中的主题——死亡。论文探索了《隐之书》与弗洛伊德的著名的三匣主题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小说以及《门槛》这篇作品中体现的死亡主题的解读和看法。我们读小说不是很容易会触及到死亡的话题,但这篇文章为我们开设了一个新的角度。

《隐之书》中的神话故事篇幅比例很大,涉及了西方文学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故事情节。一方面让小说更有内涵;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故事用一种新的角度和形象再次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耳目一新。李星的《再现神话魅力——对<占有>中神话故事的原型解读》一文中,论文作者将小说中经典的神话故事用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从而使人们对文本中的神话进行了解。论文主要解读了小说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柴尔德与三位女子、北欧众神及梅卢西娜的故事,找到与之对应的原型,并探究这些神话对于《隐之书》更深的意义。小说中的神话让小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历史感,是不可缺少的,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例如神话故事对于小说框架建构的意义等问题,笔者认为也是可研究的。

四、思考与总结

《隐之书》问世只有二十几年,对小说的研究方面并不是很充分,虽然研究的角度比较多,但每个角度都不是十分完善。除了对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研究,小说研究的研究角度集中在女性主义和小说的历史性,关于小说的其他角度研究比较少。关于小说的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技巧相融合的特征,从研究比例来看,前人显然对后现代主义的关注比现实主义多一些。

二十世纪以来,现实主义不再同于十九世纪,而是发展为更多的形式和流派,现实主义的存在不会随其他流派的出现而被冲击消亡,反而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加入,变得更丰富,所以对小说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仍旧不能忽视。而且前人的研究中,多将小说体现的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分开来讲,并不能很好地将小说中体现的这两种风格结合在一起。即使融合在一起,直接将两者的融合做了阐述,但多从体裁以及后现代主义手法的具体运用来写的,关于现实主义提到的大多是它的批判性。

对于小说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中,前人的论文多从艺术手法来进行分析,而对于小说的结构及话语特征的分析并不是很多。小说中多使用专业的学术语言,这一点对小说环境及人物塑造所起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人物塑造中体现的艺术特征及人物塑造对小说风格呈现的作用甚至还为空白,还需要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5

《隐之书》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隐之书》(一译《占有》)是英国女作家A·S·拜雅特(一译拜厄特)的代表作品,该书于1990年问世,至今只有二十多年。虽然问世时间比较短暂,但是《隐之书》凭借其恢弘而复杂的小说叙事结构和精湛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小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和学者的目光。作者本人也因为这部书的出版而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赞美。前人的研究多从小说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w4g39tv7e5ap1d1l9f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