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社会工作实务
对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的介入方案 一、背景
乳腺癌严重威胁妇女身心健康,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发病率占全年各种恶性肿瘤的7% —10%。在西方国家乳腺癌发病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我国属于乳腺癌低发病国家,但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乳腺癌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1、乳腺癌病患心理特征
乳腺癌本身会引发许多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会贯穿疾病的始终。患者在确定自己患癌症后,心理状态通常要经过否认期、恐惧期、妥协期、抑郁期和接受期等阶段。临床验证,乳腺癌患者主要有以下几个心理特征:
悲观和绝望。当患者得知自己患乳腺癌后,悲痛欲绝。尤其是职业女性,文化层次越高,对该病有一定认识,对未来的恋爱、婚姻、生育、家庭等一系列问题都失去信心,常常精神萎靡,拒绝外界事物,甚至有自杀倾向。这种心态一般在确诊初期尤为严重,甚至出现情绪休克。
恐惧和焦虑。由于对癌症一知半解,很多患者“谈癌色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怀疑和惊恐。她们担心生命安全,担心手术后体形改变及生活不能自理,担心家庭经济、子女抚养和照顾老人等家庭问题。越是年轻患者心理障碍越重,使其惶惶不可终日。
孤僻和自卑。术后不愿见人,不肯正视生活和人生。过分在乎配偶的态度,严重者影响其自信心及感情生活。自认为不会再有正常人的生活,沉闷、抑郁、冷漠,不愿接触他人,拒绝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自私和易怒。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欲望无法达到时就认为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抱怨一切,自我控制力下降。为引起他人的注意,故意挑剔、刁难家属或周围医务人员,以宣泄内心的不平衡情绪,严重者影响对治疗的配合和耐受。 2、术后心理特征
切除乳腺手术后,患者主要心理特征表现为:
性障碍和性恐慌。大量数据表明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和围绕着性兴趣、性需求等方面的性功能障碍。患者产生的自卑心理是根本原因。她们很在乎性伴侣对这一改变的态度,在性方面她们表现出胆怯,疏远。更有严重者认为性伴侣与自己有性行为是对自己的怜悯,于是拒绝接受,这是自尊心受损,严重受歧视感的表现。
社交障碍。术后患者的自卑也表现在社交方面。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了乳腺切除术后, 认为自己失去女性的魅力, 自我价值降低。由于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愧, 回避社交往来。每次出门都犹豫不决,鼓起勇气出门,又会想当然地认为大家都用异样的歧视的眼光看自己,更加深了自卑情绪。
焦虑情绪。患者虽然作了手术,已经痊愈,仍会担心疾病复发或者有其他的后遗症。 3、术后夫妻关系
乳腺切除手术会带来夫妻关系的紧张,也开始成为了一些夫妻离异的主要原因。乳腺癌术后放疗烧黑皮肤,化疗引起秃头、身体外观畸形、缺损、性机障碍等,都给患者日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不仅患者不能提过重的东西, 而且女性特有的乳房也永远的失去了,意味着失去女性美,患者容易产生自我形象的紊乱。有的女性由于自卑,担心术后影响婚姻、生育, 害怕被丈夫遗弃,对丈夫采取讨好的态度。也有的女性,会对丈夫有一种愤怒的情绪,尤其是当丈夫不能足够体贴的时候,会因爱成恨。甚至还有相当部分女性因无法肯定化疗期间是否可以进行性生活而干脆停止,或担心性生活会加速癌症转移,难以启齿的尴尬减少了患者的幸福感,更加重了患者心理负担。
在“乳腺癌患者及其配偶的生活质量调查”研究中发现,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精神健康等方面得分均有显著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配偶在精神健康方面得分显著低于患者。患者和配偶在各维度得分上存在着差异,患者组在躯体化、强迫、恐惧方面得分高于配偶组, 配偶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患者组。在妻子确诊为乳腺癌后,配偶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往往因为隐瞒病情或试图保持家庭的正常感觉而缺乏与患者交流;另一方面又急于调整自己,希望了解更多的病情及治疗措施,从而使自己成为妻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因此与患者相比较, 配偶甚至更易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失常。
在乳腺癌患者的病程中,其配偶往往是最主要和直接的照料者。家庭负担的增加,减少工作量和社交活动来维持妻子的治疗,对疾病和治疗信息的缺乏,住院治疗的经济耗费,易于使配偶出现焦虑、抑郁和活力下降、社会职能受限,情绪角色也随妻子的身体状态而转变。
可见,夫妻双方在术后平衡新生活的过程中都各自面临着许多困难。 4、心理治疗现状
国内外近年来的一些文献显示,心理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乳腺癌患者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及反应程度,有助于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存质量。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心理干预治疗已经成为乳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未有规范的针对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疗法,对各种心理干预方式的认识尚不统一,在众多调查研究中仍缺乏统一的标准。
针对病人的心理特征,医院多会鼓励患者可以自行选择乳房重建手术或者配戴义乳,一些院方也会安排医护人员或者心理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周期性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但是,从更广层面来说,院方大多只能单单对患者个体进行介入,很少对病患及其配偶共同进行指导。离开了医院,患者在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将更多地需要家属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包容与理解。在患者家庭中,某一成员患病也必将影响其他家庭成员。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多以患者为中心,
而容易忽视配偶对治疗的积极作用。同时考虑到患者和配偶的心理特点,针对乳腺癌家庭制定系统的护理措施,可能会更有效促进患者和配偶的正性情绪,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因此,在家庭介入机制严重缺失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对于患者及家庭的专业介入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如何依据心理干预作用的机制,根据患者及其配偶特点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家庭治疗法进行患者家庭心理干预,已成为迫切需要探讨的话题。
二、 灵性社会工作介入方案
1、概述
灵性社会工作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而这种价值观就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助人服务,不同于生理的治疗者和心理的治疗者,社会工作服务者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并认为促进受助者改善当前困境的关键是从他的社会系统入手,动员一切资源,以系统和整合的视角帮助受助者实现能力与意识的提升,改善其社会网络系统,最后实现个人更好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强调一种系统的整合的视角,目的在于我们相信,社会工作的价值特点——助人自助的理念不仅仅是通过对受助者的辅导与支持就能完成的,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起码还应包括她的家人尤其是配偶和医院里的病友等等。
结合上文所述的,在以往的研究和对乳腺癌病患者的介入中,大多以关注患者本身为主,却很少顾及到作为照顾者的病患者家属以及患者及其配偶共同构成的家庭系统,故我们认为,灵性社工的介入,旨在使乳腺癌患者及其配偶所组成的家庭系统能够通过身体的放松训练、心理压力的舒缓、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和追寻等达到身、心、灵三个层面的协调和提升,以促进病患者整个家庭系统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如图一、二)。
图一
图二
2、介入的目的目标
目的:实现乳腺癌患者及其配偶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相协调的全人健康,促进患者及其配偶间的沟通,实现他们所组成的家庭系统在生活质量上的提升。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