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观测井的水位(m); S-抽水井的水位降低值(m); S1-观测井的水位降低值(m); H-含水层厚度(m)。
2、影响半径计算
R?3KHt u式中 R:影响半径,m;
K:渗透系数,m/d; H:潜水含水层厚度,m t:时间,d; u:给水度
3、抽水试验成果报告
将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汇编,包括抽水孔水位观测记录、观测孔水位观测记录、流量观测记录、水位恢复记录等。根据现场资料整理绘制Q-s曲线、s-t曲线、s-lgr及h2-lg(1+tk/Tt)曲线等。通过试验取得计算参数的原始资料,包括钻孔柱状图等,再依据试验数据计算出渗透系数、降水半径等试验成果,将试验成果编写试验报告上报至监理单位。
九、 保证措施
9.1技术保证措施
1、钻机基础牢固平稳,磨盘水平“三点一线”,(孔位、磨盘、大钩成一垂线)。 2、钻孔严格控制井孔垂直度(α≤1%),保证井孔孔径上下一致。
3、为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在测绳下端部系上浮球,确保测绳下端部正处于水平面。 4、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数据采集。
5、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正确如实记录所需要数据填写记录表格。 9.2安全保证措施
1、施工现场严禁私拉乱接电源,非电工不得从事电气作业。
2、现场的照明线路必须绝缘良好,布线整齐且应相对固定,并经常检查维修,照明灯悬挂高度应在距离地面2.5m以上,经常有车辆通过之处,悬挂高度不得小于5m。
3、行灯电压不得超过36v,在潮湿地点工作时,行灯电压不得超过12v,行灯必须带有防护网罩。
4、水泵电源线路不得破损,裸露线芯,以及接近热源和直接绑在金属构件上。 5、施工现场电气设备和线路(包括照明等)应配装触电保护器,以防止因潮湿漏电和绝缘损坏引起触电及设备事故。
6、钻机平台必须平整坚实牢固,满足最大负荷1.3~1.5倍的承载安全系数,钻架脚周边一般情况要保证有50~100cm的安全距离,临空面必须设置安全围栏。
7、必须严格遵守先立钻架后装机,先拆机后拆钻架,立架应从下而上,拆架从上而下的原则。
十、 附录
1、附记录表:
1)基本技术资料记录表 2)抽水井安装记录表 3)观测井安装记录表 4)钻孔水位观测记录表 5)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6)稳定流单孔抽水试验参数计算成果表 2、附图:《单井抽水试验井布置图》。
目 录
一、 工程概况 ........................................................... 1 二、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1 三、 编制依据及试验目的 ................................................. 2
3.1编制依据 ........................................................... 2 3.2试验目的 ........................................................... 2 四、 试验规划 ........................................................... 2 五、 抽水试验井的设置与结构 ............................................. 2
5.1抽水试验井的设置 ................................................... 3 5.2抽水试验井结构 ..................................................... 3 六、 试验操作及方法 ..................................................... 3
6.1抽水井、观测井的钻探 ............................................... 3 6.2抽水水位观测 ....................................................... 4 6.3抽水水量观测 ....................................................... 4 七、 抽水试验资源配置 ................................................... 5 八、 试验资料整编 ....................................................... 5 九、 保证措施 ........................................................... 6
9.1技术保证措施 ....................................................... 6 9.2安全保证措施 ....................................................... 6 十、 附录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