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11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血管条件差)的100例住院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可以找到最佳置管血管位置,直观的显示了血管的解剖结构,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 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 PICC; 靶向血管
超声引导下使用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目前国内PICC置管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采用传统(肉眼观察)PICC置管技术和超声引导PICC置管技术。传统PICC置管技术存在很多限制因素,比如要求患者的血管条件较好等因素,而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扩大限制因素,拥有较少的限制条件,在临床上收益较好。国际上广泛应用PICC穿刺技术,此种方法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一次穿刺方法的成功率、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而且极大的符合了美国提倡的置管部位在肘关节上至腋下区域(上腔静脉),为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减轻痛苦[1]。现笔者所在医院将超声引入与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应用到患者的PICC置管中,观察临床应用疗效情况,值得推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集笔者所在科2014年5-11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临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5~70岁,平均47.2岁,均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其中肺癌30例,胃癌18例,乳腺癌8例,卵巢癌15例,白血病10例,结直肠癌14例,肝癌3例,脑外伤昏迷2例。应用的材料均为巴德单腔三向瓣膜导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PICC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方法。患者取完全平卧位,将超声引导设备摆放在适当位置,调整角度,嘱患者手臂外展与自己身体呈90°,然后扎上止血带,用探头探查肘关节以上而且最好是选择上腔静脉作为靶向血管,找准位置后在该位置作上标记,然后
松开止血带。操作者准备完毕后就可以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穿戴完毕后用无菌消毒剂消毒整个穿刺肢体上臂至肘关节附近,铺上无菌孔巾,保持探头无菌要用上无菌探头套。操作前准备好导针器套件,操作者手持无菌探头紧贴皮肤垂直(操作全程必须保持此角度),探查肘关节以上内侧上腔静脉的图像。穿刺前在超声引导下再次评估血管,用麻醉剂行局部麻醉,将穿刺针插入导针器与分离的导针孔内,保持穿刺针的一定方向、角度,一边观察超声仪屏幕一边进针。再在穿刺点边缘用麻醉剂行局部麻醉,扩皮刀沿穿刺点上方0.3 cm进刀以扩皮,需要检查扩张器和撕裂性置管鞘是否旋紧,将导丝尾端穿过带扩张器的撕裂性置管鞘沿导丝送入血管后,右手将扩张器和导丝一同撤出,左手食指和中指按压鞘尖端处止血。将备好的PICC导管沿外鞘送入血管,导管送到所需刻度位置,核对完毕,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后记录[2]。2例穿刺口局部感染,处理后正常;脱管1例,重新剪裁后正常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
通过查阅文献[3-5],护理对策可分以下四点:(1)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感染。预防措施为:①每天消毒换药,使用纱布敷料,避免局部使用抗生素类药。②做穿刺点分泌物培养,及时、彻底清除分泌物。③微波理疗或穿刺点局部应用2%碘酊消毒;④如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寒战等症状时按血流相关性感染处理。(2)预防静脉血栓。预防措施为:①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②减少在置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③加强置管后的健康指导(抬高肢体、避免受压、不适及时报告处理等);④加强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如握拳、热敷、早期理疗、药物配伍禁忌、正确冲管封管、拔管时回抽血、预防性用药等)。处理措施为:①绝对卧床1~2周,抬高患肢超过30°,避免外伤按摩局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造成危险;②指导做握拳动作,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③50%硫酸镁湿敷、微波理疗;④遵医嘱溶栓和抗凝治疗;⑤观察患肢皮温、皮色及动脉搏动情况,以利于判断操作后的疗效;⑥溶栓一疗程后复查B超,了解溶栓效果。(3)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包括机械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临床表现为于穿刺点上方沿穿刺血管走行出现红肿或水肿、疼痛、静脉条索状改变、硬节等。其中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应该选择合适导管、置管部位、置管时机;正确摆放置管位置,严格规范置管操作;早期干预,防之未然。细菌性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有:①操作前保持手卫生;②保持局部皮肤清洁;③标准化维护;④做好出院指导以
保持护理的连续性;⑤居住房间注意通风,必要时紫外线消毒1次/d。(4)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及感染。预防措施为置管后24~48 h内减少置管上肢活动,禁止提重物,穿刺口加压包扎。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优于传统的置管方法,临床疗效得到肯定,克服传统PICC置管方法因血管被反复穿刺后引起的损伤反应,穿刺时血管隐约可见或者只能凭借手触摸定位血管位置和深浅,以及出现的渗出、肿胀等不良反应现象,从而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置管中最好选择在上腔静脉进行穿刺,它的优势在于血管较其他位置血管粗,同时置入导管的长度大大缩减,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同时在送入导管时难免会碰到或损伤血管内膜,而血管内膜受损会导致血管粗糙不平,则影响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形成沉积和黏附,从而激发一系列的凝血反应[7]。据统计,在导管留置时间超过1周后,由于输液接口导致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51%,这与不规范操作有很大关系。另外,来自皮肤的致病菌是感染的重要来源。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可以大大减少血管损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还减少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实施操作的人员要求最好是经过塞丁格技术专业培训的PICC人员(PICC专业医生和护士),这样才能进行严格规范操作。当然,严格的无菌操作是置管成功的关键[8]。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具有准确血管定位的特点,在临床上大大减轻患者的置管痛苦,B超引导下PICC置管部位在上臂不影响患者肘部的正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一些方便。总之,该方法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相对较高,并发症发病率相对较少等诸多特点,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好评,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敏,王红梅,杜敏,等.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29-30.
[2]拾中瑜,袁玲,李蓉梅,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在PICC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6):21-22.
[3]童瑾,冯丽娟,韩学惠,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3,28(21):46-47.
[4]杨京红,陈月娟,李莉,等.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0):224-230.
[5]王永凤,李孟喜.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在穿刺PICC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5(4):1876-1877.
[6]龚萍,陈传英,孟爱凤,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的对比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