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
级下册知识点
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听话的电磁铁
1、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
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的导线能吸引小磁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就会发生(偏转),断开电源后小磁针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说明电流能产生(磁)。他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关系的科学家。
3、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导线)、(电池)、(铁钉)。
5、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6、实验证明:改变(电流强弱)、(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7、串联在电路中(电池的节数越多)、(线圈的圈数越多)、(铁芯越粗),电磁铁的(磁力越强)。
8、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它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后,电磁铁的(磁极)会发生变化。
10、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的正负极)有关。 11、电磁铁与磁铁相比的优点是(磁极方向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12. 制定研究计划要思考(实验方法),(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等等
13. 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14、(磁铁)用起来简单,(电磁铁)使用起来烦麻。
15、我国(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线路,它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研制的,使车身悬浮在铁轨上高速、平稳、安全地运行,是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 16、电磁铁通电后,用铁钉的钉帽一端接近指南针的南极,指南针被排斥,此时钉帽的一端是(南极)。
17、比较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磁性永久 南北极的位置不可以改变 不同点 磁力大小不变 使用简单 没线圈 磁铁 电磁铁 通电有磁,断电无磁 磁极可以改变 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使用较较麻烦 有线圈 相同点
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日晷是测定(时间)的仪器,日晷又称为(“日归”)。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制成的。
2、现存最早的日晷是(秦汉)时期的赤道日晷。最早在(隋朝)年间,中国就有了关于日晷的文字记载。
3、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的(长度)与(位置)和(地面上的气温)也随着而变化。
4、影子方向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方向的变化(相反)。 5、人看太阳的视线与水平视线之间的角度叫做(太阳高度)。
6、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昼夜(交替)。
7、夜间出来活动的动物有(蛾、蝙蝠、老鼠、猫头鹰)等,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牛、羊、蝴蝶)等。
8、在白天开放的植物有(太阳花、向日葵)等,在晚上开花的植物有(昙花)等。 9、有的动物适于白天活动,有的动物适于夜晚活动。大多数动物一般在(白天)活动。 10、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11、法国科学家(傅科)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后来人们把傅科实验的装置叫做(“傅科摆”)。傅科摆摆动时会发生(偏转)。
12、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现象。
13、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自转一周的时间约是(24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现象。(夏至)时,北极附近整天是(白昼),南极附近始终是(黑夜)。
14、极圈以内的地区,每年总有一个时期太阳不落到地平线以下,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极昼),反之是(极夜)。
15、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是四季主要的特征。 16、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1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有关。“春耕秋收”和(四季的变化)有关。 18、我们平时看到星星、月亮(自东向西)运行、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形成的。
19、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的有不同状况,一般来讲: 百花齐放是(春季),快速生长是(夏季),硕果累累是(秋季),植物休眠的(冬季)。
20、气候统计上,以公历(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 。这种分法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21、春、夏、秋、冬称为(四季)。气候统计上,一般(1)月最冷,(7)月最热。
22、(赤道)没有四季变化,是因为阳光直射点一直在(赤道)附近移动,因而(赤道)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
23、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24、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地球有(公转和自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25、(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533年,哥白尼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的写作,推翻了(“地心说”)。他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自身又绕地轴自转。
26、2月4日前后是(立春),3月21日前后是(春分),5月6日前后(立夏), 6月22日前后是(夏至),8月8日前后(立秋),9月23日前后是(秋分),11月8日前后(立冬),12月22日前后(冬至)。
27、以北半球为例,天文学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中国传统上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
第三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软木片的结构是一个一个的(“格子”)。由此,人类发现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显微镜主要由两组(透镜)组成,一组是(目镜),一组是(物镜)。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调节)、(观察与记录)。 4、(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一般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微生物的观察工具是(显微镜)。
6、细胞不仅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长大),还能通过(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生物体从幼体到成年,之所以不断的长大,就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结果。
7、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神经细胞、上皮细胞、肌肉细胞、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干细胞)等。
8、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发霉)。(食物变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9、食物发霉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在(温暖)、(潮湿)环境下,食物更容易变质。 10、1856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通过实验发现当把酒加温到(55℃)时,可杀死酒中的(乳酸杆菌)。后来,(“巴斯德消毒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酿酒)等食品工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