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历史》 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黎作民
【教材分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制作书的材料发展过程,感受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不同材料来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历史,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各种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成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为什么做出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这些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 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 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 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 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 聚焦话题: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 5. 穿插竹简观察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片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放回笔筒,体验结束。 活动二:
穿越到陶泥时期,经历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音乐声响起,整理实验材料,体验结束。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
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 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 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 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板书设计】
书的历史
《做
一顶帽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
? 同种物品可以选择同种材料制作,也可以用不同种材料制作。 ? 不同的材料制作同种物品,它们的功能和用途不一样。 2、探究目标
? 选择材料、利用工具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
? 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对他人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3、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为了满足更好的需求,会用多种材料制作物品。
? 在生产、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选择材料。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一顶帽子并画出草图。 教学准备:
剪刀、皮尺、针线、胶条、彩笔、彩色卡纸及废旧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图片出示几种常见的帽子。
(设计意图:在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后面的设计帽子作下铺垫。)
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帽子? 这几种帽子所用的材料相同吗? 那它们的用途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用途的帽子、选择什么材料实现。) 今天我们就一起做一顶帽子。(出示课题)
(二)引导启发,了解帽子的形状及制作帽子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不同用途的帽子它的形状和所用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材料。 出示材料图(环保材料和辅助工具) 说一下这些材料功能,工具的用处。
(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关键的科学词汇:长度、周长。这样便于学生描述的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
问:你想做一顶什么形状的帽子? 帽子有什么用途? 你打算选用什么材料?
你打算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你打算怎样装饰你的帽子? 你需要什么工具? 你的帽子舒服吗?
(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帽子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三)自主探究做一顶帽子
一是各组根据自己组帽子的功能选材、设计并画出草图,并进行交流;
大胆设计帽子的制作过程并画出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
二是提示如何量头围确定尺寸,把材料裁剪成不同形状,再选择粘合工具将这些不同形状的材料拼接完整。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如何量头围确定尺寸:测量使用皮尺立姿或坐姿,用皮尺从前额头的发根部位量起,通过后头部隆起点以下2CM处绕着头围一周, 再加放1到2CM测量两耳上方水平所得的头部最大维度,测量时头发也是要包含再内的,因为测量是测在戴帽子时的情况,在测量的过程中适度的拉紧卷尺,但不要让头部受到皮尺的压迫, 将皮尺对的末端来看对应到的的尺度。 讲解示范完毕后出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1.小组内分工合作。
2.制作帽子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
3.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剪刀、针的正确用法,一旦受伤马上告诉老师。
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 做完后组内自我交流。 三是研讨活动。
开帽子展示会,介绍设计想法、制作的材料及其功能、最具创意之处、仍需改进之处等。
(这一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反思预设的功能是否得以实现,将材料性能与帽子用途结合起来。二是引导学生关住帽子的改进和完善,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活动,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对不足之处可以研讨解决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信,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小结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了,在这节课里你快乐吗?把你的快乐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学生会从创作、合作、欣赏,甚至从老师和同学的评语中获得快乐。这一-环节加深了整个教堂过程的印象,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五)课外拓展
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