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题研究:《城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探究及其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城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探究及其对策的研究》课题,是11月经青岛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应用研究课题。经过二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研究目标。现将我们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学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是我校农村学生占绝大多数,生源复杂,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我们课题组从现阶段我校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着手,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从师生面谈、问卷调查、邮箱交流及信函咨询中发现学生出现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紧张、青春期困惑等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调适而引起从而导致他们中有的同学在中学阶段就
留下遗憾,甚至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从心理调适入手,教会他们调整自己、适应社会,这是在初中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把心理调适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作为探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希望通过对学生心理调适的探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可以说,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产生一些一般心理问题。中学生出现人格问题较多,如胆怯、敏感、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等。做为我们罗庄区高都一中来说,处于城乡结合部,全校共28个班级,1500多名学生,学生成分复杂,家庭状况不一,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多。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他人合著的《变态心理》一书中,提出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⑨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使个性得到发展;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有的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第一,智力发展正常;第二,
情感反应适度;第三,意志品质健全;第四,人格统一完整;第五,自我意识正确;第六,人际关系协调;第七,社会适应良好。
(二)我们以上述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课堂课外、学科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
(1)探寻中学生心理调适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可操作的经验。
(2)研究中学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探询原因,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
(3)通过心理健康辅导,要让学生适应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
(4)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和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学习责任,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学校一生的良好的社会、学校功能,过积极有效的生活。
(5)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课题实施的策略
《城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探究及其对策的研究》课题,不仅要探索推进城郊结合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和策略,而
且还要探究、寻求具体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城郊结合部初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此,我们在课题实施中,一方面运用宏观整体推进模式,一方面采取具体操作策略,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狠抓实验初期实验教师的理论武装和课题实验中的实践指导,为确保实验的科学化奠定基础。
(1)帮助全体实验教师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特别是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懂得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认真学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布)、《实施素质教育呼唤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克服方法》等文章。
(2)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指导实施过程。总课题组将整个实验工作分为实验过渡期、转折期和形成期三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初期就拟订好“阶段研究思路与任务分解”,及时下发到各实验研究者在每个阶段之初,明确本阶段的研究任务、基本要求和主要思路。同时,课题组还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实地指导、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实验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困惑,确保了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3)学科渗透,活动促进。“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思品、语文、英语、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常规教学中,努力挖
掘、利用学科知识中蕴含的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健康指导的内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形成素质能力的同时,指导完善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特别是有机渗透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比如,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情感等,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对人生的自信力、对挫折的承受力、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力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活动促进”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班会、团队或课外主题活动等,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寓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活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开展“今天我当家”、“今天我值日”、“我是这样看待学习的”“挑战极限之我所见”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努力学习、向挫折挑战的心理准备。 (二)、课题实验的具体途径。
(1)从班主任工作和实验教师入手,加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由实验班的班主任承担,其他实验老师协助。在课程教育方法上,我们采取这样的教育策略:①、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等作为学生的自读书,教师选讲一些内容,主要对学生提出学习进度、学习质量要求,并随时辅导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②、将课程教育的重点放在针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