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标准文案
“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泉学校:岳婷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已成为了当代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这问题的出现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是在正确认识“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归因分析。本文通过从监护人职责的缺乏、隔代抚养所造成的弊端、农村教育的流失以及社会现状所带来的一定影响来寻找对“留守儿童”所造成的影响。当前迫切需要针对“留守儿童”厌学成因给出相应的矫治措施,同时我们需要在改善“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方面坚守一定的原则,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厌学;分析;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指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因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子女被迫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留在原籍学校学习的学生群体。依据这种情况,“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包括生活生、学习上等等一些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当前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状况。 1、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特殊群体,所以多数是被隔代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主要是由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照料,少数寄托在亲戚家中,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规律。但这些孩子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被隔代照管,要么溺爱,要么精力不足,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失控,引起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偏差,自立、自理能力差;父母同辈的亲友照看的孩子容易出现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亲情缺乏。年龄较大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自己有能力自己独自生活,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家中无人监管,故而散漫,任性,说话做事不把握尺度,生活上无规律,甚至养成上网、玩游戏的不良习惯。 2、留守儿童学习状况:
“留守儿童”是我们普遍关注和关怀的对象,他们需要我们基于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我们不能一提起“留守儿童”就把所有的不好事情与他们联想起来,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他们“一棒子打死”。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所有的都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性格怪异等。因此,我们正确认识和有针对行的研究才具有客观上的依据。 (1)在学习成绩方面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父母外出半年后成绩总体上是趋于稳定的,但是,父母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心里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半年里,“留守儿童”的成绩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种,当他们离开父母后,知道自己没有了依靠,不论自己以前怎样,现在他们会变得更加懂事,在学习上会有所进步;一种是由于开始离开父母,在很多方面不适应。因此在离开父母的初始阶段,情绪和学习方面有所波动,但在适应过后,学习成绩趋于稳定。第三种情况是这些孩子被寄托在他人身边,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和缺少相应的监护,显得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自理方面放任自流,学习成绩出现明显的下滑,这种情况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2)在学习态度方面
有相关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要比一般的儿童要强。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行为是由需要产生动机,并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作用下动机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会转换成外部的行为。但在现实学习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视学习为煎熬,更不用谈主动学习、热爱学习了。 3、在辍学方面:
辍学主要集中在中学生中,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一直是“普九”顺利推进的瓶颈,以往是由于经济跟不上导致的辍学,而现在主要是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辍学的主体因素还是学生自己,因此,学生的辍学与厌学有直接的关系,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综上可以看出“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问题,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出现偏差,情感上抵触学习,行为上远离学习。
二、“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分析
1、隔代抚养所造成的弊端
虽不排除其他亲属抚养“留守儿童”的情况,但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我们分析“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必然不能脱离“留守儿童”脱离父母,由祖父母抚养这一最大特点。隔代抚养存在以下各种弊端:
第一、老人的精力已经无法承担起日常教育孩子的重任。一边要耕种农田、一边要忙于家务,六十多岁的老人还能有多大精力照管孩子的学习呢?大多数老人的心态是:我只能管个孩子吃饱穿暖,剩下的就顾不上了。
第二、限于各种因素,老人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老人们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又长期生活在乡村,因为认识的限制,他们已经无法真正理解教育对孩子的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重要性。孩子的父母接触外部世界较多,能够深刻领会教育、知识对孩子的重要性。但他们远离孩子,在一年中和孩子在一起的有限时间内,他们的教育在孩子耳中只能是枯燥的说教。
第三、在对儿童的态度上,因为“隔代亲”,老人一般对孩子过于溺爱而疏于管教。从童年开始,老人便开始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的要求,无论有理无理都能得到满足,而种种毛病却得不到纠正。
第四、“代沟”的存在和影响。社会心理学中有“代沟”一说,指不同年龄的人对社会认知的不同。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留守儿童”认为祖父母不理解自己,是“老顽固”、“老古董”,而祖父母也不能理解“留守儿童”,认为他们穿奇装异服就是“痞子”。巨大“代沟”的存在,使得很多问题在祖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无法得到有效沟通。从小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抚养人对教育的认识偏差和限于精力无法进行有效教育,“代沟”阻碍交流,这已经使 得部分“留守儿童”滋长了厌学情绪。 2农村教育的缺失
一是教学网点的分布不能满足教育需求。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居住较为分散,教学网点的分布也较为分散。随着计划生育效果的显现,农村孩子数量减少,这又使得一些学校生源不足,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进行撤校、并校。于是很多“留守儿童”上学需要走很长距离。本来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学生住校解决,但受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现状所限,大部分学校根本不具有住宿条件。显然,和城市相比,农村路况差、交通工具缺乏,更没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这样上学放学的长途奔波不可能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再加上一定的家务劳动的存在,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学习,也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二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影响教学效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已是不争的事 实,待遇低、工作量大使得很多学校十数年没有新的老师进入,现在的老师也多是原来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我们不否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是由于知识结构老化等原因,他们教学的方式方法大部分还停留在“填鸭式”、“满堂灌”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需求。
三是教育内容不符合乡村的实际。我们谈到教育向来注重“教学相长”、“在实践中教育、在实践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得到,凡是能够学以致用的,我们一般学得快、记得牢,而如果学和现实生活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将很快忘记。可惜的是,现阶段的乡村教育是完全脱离乡村实践的。我们知道,受大学招生人数的限制,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接受了现阶段的教育以后,还将踏上打工之路。上学的时候学的内容没用,打工以后上学学的内容一样没用,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够让孩子喜欢学习?时至今日,这种情况并无太大改观。日常学习的辛苦、教学方法的落后和教学内容的不切实际,严重打 击了“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会现状的影响
讨论了“留守儿童”的特殊抚养模式和乡村教育的影响后,我们应当承认,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现状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影响。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心态。相对于“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等教育理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看法依然是:既然花钱上大学,那最起码要能找到工作;要是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花这个钱。我们可以批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评这种看法是将大学教育“功利化”、“庸俗化”,但是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普遍心态,也不能不承认这种看法也有合理性。没有改革之前的高考制度是上大学国家学费全包、毕业后国家安排工作,农村家庭将上大学视为农村孩子“跳农门”不多的手段之一,而对高考寄予厚望。现在家庭要为学生负担至少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这笔钱对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如果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工资待遇不比打工强,他们宁愿让孩子早点打工。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厌学的一大借口。
第二、流行文化的侵袭使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流行音乐到偶像剧,从形形色色广告到各种“快餐文化”,这些流行文化向“留守儿童”展示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这个社会和“留守儿童”自己身处的农村简直有天壤之别。在这个社会中,充斥着俊男美女、宝马香车、一夜暴富,却很少展现基层民众的奋斗历程,或者是“留守儿童”父母打工中的悲酸艰辛。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对社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影视剧勾勒的场景误认为现实生活,认为打工是轻松的、赚钱是容易的、爱情是甜美的,既然如此,何必要费力学习,去上那个毕业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呢?
第三、“留守儿童”的相互影响使得厌学情绪有传播的可能性。对“留守儿童”而言,从学习中得不到的乐趣,而“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抱团,不愿和他们交流。他们只能从周围的朋友中获得理解和慰藉。在相互影响下,他们的厌学情绪共同滋长。结伴逃学、结伴通宵玩网络游戏、结伴见网友等等。于是“留守儿童”陷入了“成绩差——只得和差生玩——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
以上是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简单分析,我们已经指出,“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成因极为复杂,而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精彩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