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0~12课)
(*)
一、教材分析:
儿童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本课的内容和儿童的活动与生活紧密相关,所有的构思和表现的基本素材都来源于儿童平时的校园活动和生活;画面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段也是儿童们熟悉的,但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因此,观察就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感受。引导儿童观察热闹和活泼的场面,理解和体会动态的构成因素,表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氛围。通过画面的构图和相互的配合,可以让儿童之间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同时,通过会议、想象和美术表达,让儿童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教学目标:
指导儿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构图和用色,表现热闹的氛围;培养儿童画面的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儿童绘画和表达的兴趣;培养儿童热爱校园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表现校园的活动氛围。
难点:人物动态的夸张表现,构图的形式美感,色彩的大胆运用,
1 / 11
画面的气氛渲染。 四、教学准备: 师:欣赏作品若干
生:彩色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活动场面,积极参与活动。 五、教学过程: 回忆和想象。
通过回忆和想象,说一说校园里活动: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校园里举办过那些活动。 2、活动的场景。
3、想一想精彩的活动场面,上台来表演一些动作。 欣赏图片资料,讨论表现方法。
1、欣赏教材和教师准备的图片资料,理解画面内容,感受活动气氛和表现方法。
2、小组讨论表现方法。
(1)表现手段: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颜料,铅笔等各种材料的综合应用。
(2)画面氛围的刻画:内容要充实,色彩要鲜艳,人物形象的动态要夸张, 表达要大胆。
(3)想一想自己要表达哪些内容,讨论:如何使画面的安排更充实,如何能表现热闹的气氛。
2 / 11
课堂练习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尝试用各种方法刻画活动场面,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展示和评价
相互欣赏作品,并相互点评,教师总结。 (*)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涉及的学习领域极其宽泛,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较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培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值得深入研究和精心施教的一堂好课。本课教学的连续性、条理性、综合性很强,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要义。本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融,与美术语言相通,凸现课标精神。本课与其他同类课题存在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同之处是本课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是一个“面”化的教学体,而其他课是“点”化的活紧密联系,以人为本,以我为美,生活的我就是没的塑造者,与自然存在着共舞、共生、协调等关系;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着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3 / 11
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实现美化自己的目的。本课在情意领域上,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尝试欲,能够通过自己、做自己、雕自己提高自信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较好的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比例关系,把握人物的形态特征,能够运用生活媒材进行恰当的表现。实现情趣化、个性化的绘画表现;掌握一定的手工制作方法;能够尝试性地运用立体手法创造性塑造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测量工具、小镜子、照相机、制作工具及材料等。 生:制作工具及材料、照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发现自己。
教师可在班级向同学们描述一个特征鲜明的学生形象,让大家猜,这位同学自然地发现“这就是我呀”! 出示课题,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魅力”所在(特征),可与同学交流观察结果,互相提出看法。
4 / 11
探讨比例,学会方法。
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实验性的“比例游戏活动”,可把头作为身高的比例单位,把眼作为面部的比例单位,同学之间进行测量,并写出活动报告(强调安全教育)。在掌握比例关系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的特征和比例,
运用画笔进行大胆的表现,并尝试性地运用各种绘画表现方法。 作画过程,互评互进。
引导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结合同组的同学的意见,完善画面的形象。建议学生给自己重新设计发式和服饰。同学之间的互评,不够使每位同学更准确地表达特征,情趣更浓厚。 课后拓展,初步感知。
教师可让学生把描绘自己形象的画面放在面前,进行趣味性评价。让学生课后收集制作材料和观察自己的照片、录象等来发现自己的特征。 第二课时
组织教学,展示作品。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备的制作材料放好。欣赏几幅有特色的情趣作品,给予学生启发。 启发想象,学会方法。
启发学生想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材料才能使画面有立体效果?学生答出运用手工制作方法和运用纸、布等材料制作。 欣赏范作,探究学法。
5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