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首都北京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首都北京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3年10月9日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资源。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摆到了新的高度。

水资源极端紧缺是北京的基本市情。自1999年以来北京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连续干旱,随着上游用水需求的增长和气候变化,新世纪以来,年可利用来水量急剧减少,现状北京的人口规模和生产生活用水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已由上世纪末的不足300立方米减少到现状的100立方米左右,北京已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最紧缺的特大型城市。首都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急剧凸显,很大程度降低了首都的持续发展能力。

以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为标志,首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了首都人民面前。毫无疑问,做好首都水资源安全保障工作,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必要条件。面对首都发展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大,水资源紧缺进一步加剧的紧迫形势,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五个之都”及“三个北京”的要求,化解北京水资源危机、采取更为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强首都水资源管理、强化首都水资源战略地位已刻不容缓。

1

一、北京的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水务局多年来,立足自身、深度挖潜,牢固树立“首都意识”,坚守“四个服务(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职责,积极应对持续干旱,努力挖掘水资源潜力,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在保障了城乡用水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大量动用水库蓄水和超采地下水,付出了巨大的水资源代价。

(一)水资源总量减少,贮备水源损耗严重

1956年-2000年,全市降水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平均为37.4亿立方米,1999年-2011年,北京遭遇13年持续干旱,且由于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量耗用水资源,北京入境水量大幅度减少,年均形成水资源总量21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的56%。为应对连续干旱,保障用水安全,1999年以来,北京采取动用水库库存、超采地下水等特殊措施,支撑南水北调江水到京前的城市用水需求。13年来,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量减少20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从1999年的11米,下降到2011年末的25米,年均降幅超过1米,地下水储量减少了6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因故推迟到2014年,使得北京的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给首都的水源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水源保障工作压力更为巨大。

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2003年北京建设了怀柔、平谷、张坊、昌平等四处应急水源地,因持续干旱,应急水源始终保持开

2

采状态,无法得到涵养。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开采初期地下水埋深在10米左右,开采以来年均降幅达到3-5米。目前埋深均超过40米,已接近开采极限。承担城市供水任务的其他水源地,也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取水能力也大幅度衰减。其中,第八水厂水源地取水能力由最初的48万立方米/日下降为目前的18万立方米/日,衰减60%;第三水厂水源地取水能力由40万立方米/日衰减为20万立方米/日。水源地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影响了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城乡供水矛盾十分突出。现有水源地取水能力持续衰减,又难以找到可供规模开采的新水源,城市水源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因超采严重已形成大面积漏斗,局部地面已经下沉。

(二)再生水利用和节约用水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为改善水环境,促进污水资源化,北京抓住1990年承办亚运会和2008年承办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到2011年末,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郊区达到57%,综合污水处理率为83%。深度处理再生水能力达到71万立方米/日。2012年,再生水利用量已达8亿立方米。再生水替代了部分新水,初步做到了优水优用、分质供水。与2000年相比,北京的水源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再生水成为北京的“第二水源”。

通过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总用水量持续下降,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全市总用水量由2000年的40亿立方米,下降为近年来的34亿-36亿立方米。扣除再生水利用量,2012年实

3

际用新水量29亿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1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由2000年的164立方米,减少到2012年的22立方米。单方水创造GDP由2000年的78元,增长到2012年的470元。工业新水用量由2000年的10.5亿立方米,减少到2011年的5.2亿立方米,新水用量减少到3.7亿立方米,减少了65%。北京在量水而行、以水定结构的产业发展思路下,正向集约用水、高效用水方向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北京水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 “三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在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同2000年比较,2011年全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比例由32:67:1调整为43:45:12。

二、未来十年内的水资源形势

回顾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三年,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三个方面超出预期,也是无法控制的:一是这一轮的干旱期已经长达13年,并且从目前情况看并没有转折的趋势;二是北京人口增速过快,城市生活用水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十二五”期间依然会延续;三是北京原有的水源保障方案都以南水北调2010年引江水到京为时限,南水北调推迟4年进京给首都的水源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挑战。但总得来看,哪怕在2014年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的 “十二五”期间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北京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确保首都水源安全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4

(一)北京境内可利用水资源存量已近枯竭

目前,可利用的水库库存水量仅有9亿立方米;四处应急水源地已启用多年,已基本没有持续开采能力;可为城区供水的超采的地下水储量已近枯竭;张坊引水与河北省用水矛盾突出,引水量存在不确定性;再生水主要用于补充绿化、河湖用水,扩大市政杂用、工业、农业灌溉使用,为生活用水置换出新水资源,但不能替代新水用于生活饮用水。

(二)南水北调来水难保万无一失

按水利部的总体规划,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年可供北京10亿立方米。北京境内多年平均可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7.7亿立方米,在启动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涵养机制后,也仅能保证水量的基本供需平衡。如再遇本世纪初期的长时间枯水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仍十分困难。

今年6月,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持续聚焦水源地。6月17-18日,《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题报道了丹江口水库污染调查情况。可以预见,南水北调来水的水质也将成为首都水资源保障的不确定因素。

(三)新水源开发任重道远

在积极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努力争取更多的水源支持。先后提出了引黄工程、南水北调东线进京工程、海水淡化进京工程等外调水的意向。但这些高层次的规划涉及跨流域跨地区,非北京市一市可以促成。目前还都没有提上规划建设的日程。

5

首都北京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都北京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2013年10月9日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资源。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摆到了新的高度。水资源极端紧缺是北京的基本市情。自1999年以来北京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连续干旱,随着上游用水需求的增长和气候变化,新世纪以来,年可利用来水量急剧减少,现状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vb3g1pj4n3blzb1bwa62p7v43zg0p00hu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