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
一、选择题
1.(2010·广东高考·T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全身出现过敏性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命题立意】本题以重症肌无力病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兴奋是如何在神经与肌肉间传递的。
【思路点拨】可将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机理同神经突触的相比较,来理解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理,从而确定选项。
【规范解答】选A。 神经—肌肉突触和神经—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大致相同。神经—肌肉突触由突触前膜(神经细胞膜)、突触后膜(肌细胞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间的间隙)组成。其作用机理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使肌肉收缩。故当“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将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不能引起肌肉收缩。故A正确。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B、C、D三项与重症肌无力产生的原因无关。 【类题拓展】
解决教材中没有,但有同理知识类问题的方法——等效法
(1)类题举例:神经—肌肉突触(教材中无)与神经突触(教材中有);减数分裂制片方法(教材中无)与有丝分裂制片方法(教材中有)等。 (2)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找出与题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步:按教材中的内容去处理问题。
2.(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理基础的理解。
【思路点拨】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不同,前者主要由K外流引起,后者主要由Na内流引起。 【规范解答】选D。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
+
+
+
+
+
- 1 -
浓度,不会影响静息电位,但会使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
3.(2010·北京高考·T3)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命题立意】本题以神经细胞的结构立意考察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同时还考查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有关知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关键点:
(1)反射活动中兴奋从感受器产生,经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 (2)传入神经的神经元细胞体位于神经中枢附近的神经结中,传出神经的细胞体位于神经中枢中。 (3)神经递质一旦发挥作用就被酶分解。
【规范解答】选C。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通过较长的轴突和效应器相连,所以A项正确。而传入(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在神经结中,通过较多的树突和感受器相连,所以B项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完后就被酶分解掉,以便于下一次兴奋的传递,所以C项错误。肽类激素本质上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所以分泌肽类激素多的细胞核糖体较多,D项正确。 【类题拓展】
有关反射活动问题的几个突破点
(1)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识别:关键在于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可从神经结入手,神经结是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传入神经纤维靠近神经中枢的位置,可以由此判断出传入神经纤维,从而明确反射弧中其他各部分结构。 (2)兴奋的传导方向:
①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从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下达的指令经传出神经纤维到达效应器,做出反应。
②一条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向两方向扩散传导。
③兴奋传导经过突触时,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2010·浙江高考·T5)如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 2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图示展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由静息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考查学生如何根据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判断膜电位状况。 【思路点拨】本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分析电流表偏转情况 判断甲、乙两侧的膜电位分布 判断两侧的【规范解答】选D。图①中电流表不偏转,所以处于静息状态,甲、乙两处膜电位均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两侧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相同,A错;图②中电流表偏向乙侧,所以甲侧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为极化状态,乙侧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为去极化状态,B错;图④中电流表偏向甲侧,所以甲侧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为去极化状态,乙侧已经恢复为静息状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且为极化状态,C错;图⑤中的电流表不偏转,说明两侧均已恢复为静息电位,膜电位均为外正内负,处于极化状态,D正确。 【类题拓展】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方法
(1)静息电位测定:一端接在膜外,另一端接在膜内,如图:
(2)动作电位测定:两端均接在膜外或均接在膜内,如图:或
5.(2010·江苏高考·T13)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 3 -
【命题立意】本题以反射弧结构为载体,主要考查对图形的识别与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反射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分析如图:
基本结构 大脑皮层 电位变化 组成 控制 反应 反射弧 形成 反射 【规范解答】选D。据图可知,Ⅰ表示传入神经,Ⅱ表示传出神经,A项,伸肌肌群内同时连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说明其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由此判断A项正确;B项,b神经元位于脊髓,其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如排尿反射),由此判断B项正确;C项,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静息电位)→内正外负(动作电位)→内负外正(静息电位),由此判断C项正确;D项,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的途径是传出神经→效应器,没有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不属于反射,由此判断D项错误。
6.(2010·海南高考·T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图所示,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命题立
意】本题要
求学生能够根据图示分析某一部位刺激后兴奋的传导和记录仪指针变化的情况,并能够将指针的变化情况(即电位变化情况)用数学模型图反应出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图形分析能力和数学模型构建能力。 【思路点拨】在刺激的过程中记录仪先向左偏转,然后恢复至原刻度,紧接着又向右偏转,然后又恢复至原刻度,故电流表先后发生了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规范解答】选D。当图中的部位被刺激后,兴奋先传导至左侧的电极处,该处的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而另一侧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过后,左侧电极的膜电位恢复成外
- 4 -
正内负,所以电表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之后兴奋会传导至右侧的电极处,右侧电极的膜电位会变成外负内正,而左侧的电位仍是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会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过后,右侧电极的膜电位又恢复成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又会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二、非选择题
7.(2010·山东高考·T25)为了更好的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应。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 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 → →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 。
(2)试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传感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 兴奋,导致 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为 。
(3)试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推测脑内 区域受损伤,引起 的缺乏。
【命题立意】本题以“用猴进行科学实验”为材料,体现考纲中“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要求。
【思路点拨】解决(1)题的第一个空时,应从神经元角度考虑反射弧的组成,以及神经冲动在单个神经元上传导和在两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解决(1)中二、三两空时,应考虑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是如何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
解决(1)中第四空时,应抓住题中“同等强度”、“中点相遇”这两个关键词。在两神经冲动强度相等、中点相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分析出,相遇点两侧的膜电位变化是相同的,故可推知相遇时两神经冲动间没有电位差,没有电位差则传导只能停止。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