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年宏观经济学问答题练习题五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情况是否会有可能发生?

答:“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现象是有可能会发生的,因为GDP≠个人可支配收入。大体上,个人可支配收入=GDP-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保-个人所得税。

因此,在GDP固定的情况下,折旧的多少、企业税收的多少、公司未分配利润的多少、个人所得税的多少、社保的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数量,如果折旧等费用很高,则个人可支配收入就会很少,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2.根据宏观经济学有关理论分析投资波动剧烈的原因。

答: (1)加速原理。这一理论假设,投资只和产量变动有关,即在一个时期内资本存量调整到意愿资本存量水平(并假设意愿的资本-产出比率a为常数)与资本的租用成本无关,而

**

只和产量变化成比例,则有It=Kt-Kt-1=Kt-Kt-1=aYt-aYt-1=a(Yt-Yt-1)。这一式子表明,当期投资It取决于产出变动(Yt-Yt-1)和资本-产出比率a,a称为加速系数。由于a>1,所以,投资变动大于产出变动。

(2)厂商预期不确定性。这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用本能冲动(animal

spirits)来说明投资者的乐观和悲观情绪。厂商的预期受其情绪影响而易变动,预期无实在的根据。故投资者作出决策所依据的基础是不可靠的,这样,投资也极易变动。

(3)投资时间的灵活性。投资是在长期中进行的,投资的具体时期是易于变动的。比如企业要进行投资时,经济正处于衰退,企业无法肯定衰退会在何时结束,从而就会把投资延期,等到经济开始复苏时再投资,从而导致在经济复苏时可能会出现投资过多的现象。这样,投资时间的灵活性就加剧了投资波动。这表明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是紧密相关的。

3.考虑一个竞争性的经济,经济中的要素价格可以调整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率也

可以调整以保持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经济可以用以下方程组描述: Y=AkaL(1-a) Y=C+I+G C=C(Y-T) I=I(r)请提出至少两条政府可以用来提高经济中均衡投资量的建议,并详细解释这些政策如何产生这个结果。 答:政府可以削减支出(G),这样可以增加国民储蓄(Y-I-G),降低均衡利率,提高均衡投资量。

政府可以增加税收(T),这样可以通过遏制消费增加国民储蓄(Y-C-G),降低均衡利率,提高均衡投资量。

4.对经济波动的根源有哪些不同的解释?关于经济波动性质的观点和关于政府作用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对经济波动(也常叫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解释。

(1)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就是说,波动根源于经济结构自身。即波动的根源是内生的,因而经济的上升和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被预测,从而政府的政策在减轻这种波动方面可以起作用。乘数—加速数模型就是这种传统的理论。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是对经济的外在冲击的结果,这种冲击是随机的和未预期到的,如某种重要的投入要素(如石油)的价格变动,自然灾害,特别是技术冲击(如新发明),这些冲击来自经济外部,是外生事件,因而都在政策制定者的控制之外,经济(市场)

可有效率地适应这些冲击。

(3)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把波动归纳为政府的错误导向,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结果。例如,在短期内,货币当局用人们预期不到的方法变动货币供给量时,价格和产出就会发生波动。因此,对于波动,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制造问题者,政府干预引发了经济的波动,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4)新凯恩斯主义者把波动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也就是说,波动起因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冲击,外生冲击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而被扩大并且被延长,这种波动靠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迅速得到调整,尤其在衰退时更是如此,需要也能够利用政府政策来刺激经济。

5.你被一个新建成的国家雇用为成立中央银行的顾问。请你提出至少两条可能的措施来组建中央银行,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低水平。

答:可能性包括:1)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2)要求中央银行按规则实施政策而不是斟酌处置,3)选择中央银行中比起失业更不喜欢通货膨胀的银行家来斟酌处置地实施政策。

6.简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问题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答:(1)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对1861—1957年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后被经济学家用通货膨胀率代之)之间的统计关系的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菲利普斯发现,货币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非线性反向变动关系,即失业率较低的时候,货币工资上涨较快;在失业率较高的时候,货币工资上涨得较慢。

(2)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通货膨胀则是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而产生的,因此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与失业相伴随的通货膨胀率应当为零;而与通货膨胀率相伴随的失业率应当为零。

(3)以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适应性预期和自然失业率为分析工具,部分地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货币工资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相互替代的反向变动关系。他们认为,只有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才存在相互替代的反向变动关系;而在长期内,这种反向变动的相互替代关系并不存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是互不相关的,失业率总是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而与通货膨胀率无关,因此长期失业率或称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的垂线。

(4)理性预期学派通过理性预期理论全面地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仅在长期内不存在,而且在短期内也不存在。这是因为,人们在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期时,会充分掌握和利用各种信息,来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变动率。因此,除去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以外,如战争、天灾人祸等,人们能够对未来将要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做出准确的判断,形成所谓的理性预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将完全不受政府政策的干扰,而会根据他们的理性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例如,当政府为降低失业率而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时,由于人们已经掌握了这一信息,并且可以确切地预期到这一政策将会引起的通货膨胀率,因此他们在进行经济决策,如对劳动力的供求进行决策时,就会事先考虑这一通货膨胀因素,这样,尽管财政、货币政策作用的结果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但商品的相对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工人和雇主对劳动力的供求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而失业率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这意味着,不仅在长期内,即使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也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或者说,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失业率曲线,即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与通

货膨胀率无关而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垂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的政策选择只有一个:使货币供给增长率保持为某一常数,即放弃对经济目标的控制。

7.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持有的每一单位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的话,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成本增加得快。

(2)通货膨胀不利于节俭储蓄者。随着价格的上升,存款等货币财富的实际价值将下降。土地、房产等实际财富的持有者却是受益的。

(3)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一般地,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4)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首先,政府是债务人而居民公众则是债权人,于是通货膨胀将财富从居民手中转移到了政府手中。其次,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收入的提高,同时意味着纳税等级的提升,因而要多缴税,这也意味着通货膨胀对政府是有利的。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表现为: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前面,由此而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由更多的就业、增加产出所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如果他唯有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才能得到就业机会,那么显然他受益于通货膨胀。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这里讲的是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说,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少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8.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垂直的? 答:古典学派(这里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市场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如果充分就业了,那么,即使产品价格水平上升也不会使产量高于现行水平,这个水平就是充分就业产量水平,因此,总供给曲线垂直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劳动力市场之所以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是因为他们假定名义工资会随劳动供求状况立即进行充分调整。例如,总需求上升导致产品价格上升时,对劳动的需求也会增加,名义工资也会立即相应上升,于是,实际工资不变,就业和产量依旧维持在原来的充分就业水平上。事实上,由于本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当总需求上升时,厂商也无法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因此,产出也不会增加。

2020年宏观经济学问答题练习题五

1.“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情况是否会有可能发生?答:“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现象是有可能会发生的,因为GDP≠个人可支配收入。大体上,个人可支配收入=GDP-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保-个人所得税。因此,在GDP固定的情况下,折旧的多少、企业税收的多少、公司未分配利润的多少、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v9xi1nudl423gj8gje700kc52051d00kc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