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
推荐要点
一、教育、培训和人员配备
1.对医务人员进行导管使用指征、插管和维护的正确操作规程,以及恰当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感染控制措施等知识教育。证据级别 IA
2.定期评估导管插管和维护人员对指南的知晓情况和依从性。证据级别 IA
3.只有经过培训,且证实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才能进行外周和中央导管插管和维护。证据级别 IA
4.确保ICU人员具有合适的护理水平。观察性研究提示,需要管理中心静脉的ICU,CRBSI与流动护士比例高或护患比例下降有关。证据级别 IB
二、导管和插管部位的选择
(一)外周导管和中导管
1.对于成年患者,插管部位选择上肢部位。下肢部位的插管尽可能更换到上肢部位。证据级别 II
2.对于儿童患者,插管部位既可以选择上肢,也可以选择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幼儿)。证据级别 II
3.根据插管的目的、使用持续时间、已知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并发症(如静脉炎和渗透),以及导管操作人员的经验等,选择导管。证据级别 IB
4.渗透可致组织坏死的液体和药物避免使用钢针给药。证据级别 IA
5.如果IV持续使用时间可能超过6天,使用中导管或PICC,替代短期外周导管。证据级别 II
6.每日通过敷料触诊插管部位,评估有无压痛,或者透过透明敷料查看有无红肿。如果患者没有临床感染体征,不应揭开纱布和不透明敷料。当患者可能有CRBSI的局部压痛或其他体征时,应揭开不透明敷料,肉眼检查插管部位。证据级别 II
7.如果患者出现静脉炎的体征(发热、压痛、红斑或痛性索状硬条)、
感染,导管功能障碍时,拔除外周静脉导管。证据级别 IB
(二)中心静脉导管
1. 在推荐的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部位放置中心静脉装置,要权衡预防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如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撕裂、锁骨下静脉狭窄、胸腔积血、血栓症、空气栓塞、以及导管异位)的利弊。证据级别 IA
2. 对于成年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要避免选择股静脉。证据级别 IA
3.对于成年患者,为减少感染风险,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推荐选择锁骨下静脉,而不是颈静脉或股静脉。证据级别 IB
4.为减少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风险,最佳插管部位没有推荐。没有解决的问题
5.血液透析和晚期肾病患者要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以避免发生锁骨下静脉狭窄。证据级别 IA
6.慢性肾衰患者用于血液透析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要使用动静脉瘘或人工血管瘘代替中心静脉导管。证据级别 IA
7.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要使用超声引导(如果技术可行的话),以减少试穿次数和机械并发症,但超声引导只能由经过充分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证据级别 IB
8.要使用患者输注所需端口或管腔数量最少的中心静脉导管。证据级别 IB
9.有关使用专用管腔输注肠外营养没有推荐。未解决的问题
10.立即拔除不再需要的任何血管内导管。证据级别 IA
11.当无菌操作不能保证时(如,急救插管),尽可能更换导管,如48h内。证据级别 IB
三、手卫生和无菌技术
1.触诊插管部位前后,置管、更换导管、端口操作、维护导管、更换敷料前后,均要做手卫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均可。插管部位消毒后,不应再触诊该部位,除非遵循无菌技术。证据级别 IB
2.血管内导管插管和维护时遵循无菌技术。证据级别 IB
3.留置外周血管内导管时,如果插管部位消毒后不再接触该部位,戴检查手套即可,不必戴无菌手套。证据级别 IC
4.留置动脉导管、中心导管和中导管应戴无菌手套。证据级别 IA
5.完成导丝交换时,接触新导管前,要更换无菌手套。证据级别 II
6.更换血管内导管的敷料时,戴检查手套或无菌手套。证据级别 IC
四、最大无菌屏障预防
1.留置中心血管内导管、PICC以及导丝交换时,要使用最大无菌屏障预防,包括帽子、口罩、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覆盖全身的大无菌巾。证据级别 IB
2.进行肺动脉插管时,要使用无菌保护套。证据级别 IB
五、皮肤准备
1.留置外周静脉导管前,使用消毒剂(70%乙醇、碘酊,或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清洁皮肤。证据级别 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