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文学比较总论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1、法国学派

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 基亚 樊第根

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

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2、美国学派 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 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 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 3、比较文学

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 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

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 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

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 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分为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平行研究:比较诗学 类型学、主题学、文类学

跨文明研究:异质比较研究 异质对话研究、文化探源研究、总体研究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的必须要求:跨越性要求、文学性要求、可比性要求

定义: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较前提(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变异性

同源性定义: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文学关系研究,寻求一种有事实联系的同源关系,这种影响的同源关系可以通过直接、具体的材料得以证实。 以同源性为基础的学科: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类同性定义: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或在审美关照下,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

以类同性为基础的学科;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异质性与互补性定义: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变异性定义: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针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学科理论的不足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点

以变异性为基础的学科: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

第二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影响研究定义: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以不同国家间以事实联系为依据的文学影响与接受关系为研究对象,注重材料考据和实证分析是其最基本特点。影响研究是把影响的‘经过路线’看做是一个由“起点”(传送者)出发,经过“媒介”(传递者)到“终点”(接受者)的过程,由影响‘经过路线’的三要素 ,又产生了誉舆学、媒介学、渊源学。 1、流传学

定义:也叫誉舆学、声誉学,流传学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的事实,是从起点开始而对于终点的追寻,以及它所产生的声誉、变动,最早由法国学者提出并进行实践。 特征:实证性、根源性、历史性(事实材料考证、以放松者为本位、描述流传的历史形态) 主要内容:作家思想与人格精神在国外的流传及其产生的影响;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流传、影响与声誉;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在国外的流传;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国外的流传 流传的五种形式:单向流传形态(从个体到个体)、多向流传形态(从个体到群体)、多波次流传形态(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聚合流传形态(从群体到个体)、交叉流传形态(从群体到群体) 2、渊源学

定义: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起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 特征: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

主要内容:按渊源方式分: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 按渊源关系分:直线渊源、曲线渊源、集体渊源

四种对象:作品与作品之间渊源关系研究;作家与作家之间渊源关系研究;国家与国家文学渊源关系研究;文学思潮的跨国旅行

三种类型:西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学关系研究;东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3、媒介学 定义: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在的基础上。

特征: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关系:三大特征都是相对的,并且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早期的媒介学研究特别强调实证性,在实证性的基础上才有了流动性) 三个发展阶段:文字媒介阶段、环境媒介研究、电子媒介研究 四种类型的媒介:译本、评论、改编、对话 三种方式:个体方式、团体方式、环境方式

第三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1、创造性叛逆出自贝罗尔·埃斯卡皮

创造性叛逆与西方译学界关于翻译的“重写”“改写”理论 类型:

1)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具体表现:个性化翻译(特征是归化、异化);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节译与编译(有意识型叛逆)转译与改编(特殊型创造型叛逆,共同特点都是使原作经受了“两度变形”)

2)接受者即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3)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对比 环境影响 行为主体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历史、社会、民族主义 读者的集体接受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人生体验 读者的个体行为 文学经典的形成: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够不断地翻译成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能够不断的被世界各国的译者、读者、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 两次翻译:意译与文译

三次误读: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即阐释性误读;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即创造性误读;读者对译文的误读,即延伸性误读

第四章 形象学、接受学、变异学

一、形象学

1、渊源与发展

传统形象学:重在再现者(被注视者)

当代形象学重在注视者,创始人是法国巴柔,第二个代表是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与方法论》

2、定义:是把“异国形象”置于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关联之中,研究一个民族对“他者”的各种诠释(描述、想象、幻想、神话、传说等)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因。 异国异族形象(作者笔下)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阐释

3、特点:主体欲望投射性;“他者”与“自我”的互动性;总体研究的跨学科性;变异性 4、研究范围及内容: 注视者

被注视者(他者)

注视者与被注视者的关系:狂热、憎恶和亲善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v9344v7d92wkqq4mj6h371qz5d0ci00ko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