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河水春季的节气诗及注释
1、立春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注释
1、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节气。立春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2、东风:东风,即东方刮来的风。东风还常常指春风。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东风在此处指春风。
3、带雨:指从东南方向吹(带)来海洋温暖而湿润的春风与大陆停留的冷空气相遇而降下的春雨,也称春风化雨。
4、逐西风:逐,指强迫离开,如逐客令,驱逐。西风,指西北的冷风或冷空气。意为东风压倒西风,暖风驱逐冷风,天气转温暖。
5、阳和:指太阳的和暖与春天的暖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宋李昴英《瑞鹤仙》词:“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 明刘基《梅花》诗之三:“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
6、苏萌:.苏,指从昏迷中醒来,如苏醒,复苏。萌,指草木的芽,常用于描述植物发芽的过程,或者用于描述事物开始发生的状态。即草木发芽,开始生机勃勃而谓之以萌。 7、山水醒:山水,主要指山上的草木及河塘湖泊沟溪冰冻的水;醒,指大地草木萌芽,水面冰消雪化。
8、农家:指从事农业的人家,即农户;语出五代颜仁郁《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9、岁首:指一年开头的一段时间,立春是农历年的开始,是农历的年首,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首个节气。见《史记》:“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 10、谋:一般指出主意,想计策 。此处指谋划,计划、设想与安排。
11、耕:《正字通》“耕,治田也。”《说文》人耕曰耕,牛耕曰犁。泛指农业的耕植活动。
2、雨水
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 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
注释
1、雨水: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它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表示降水开始,日照的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天气回暖。雨水前后,油菜、冬小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也较高。
2、南湿北冷:指在雨水时节里,我国南方春雨较多,空气相对湿度大,同时气温也在回升,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这时的三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天气依旧寒冷。
3、交锋:词的原意是指双方交战,锋刃相接。而此处是在指雨水节气里,“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1]
4、乍暖还寒:指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如:宋 ·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5、斗雨风:此处指北方的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继续与南方的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斗争与较量,其结果带来锋面雨,接着南方的暖湿空气又继续以东南风的形式向西北方向推进。
6、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如:谷熟不要雨,久雨要返青。
7、千里麦:麦,指冬小麦,它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由于种植的面积广大,故称千里麦。
8、万山:一般指众多的山脉,诗中意为从东南到西北,东风所吹到的万水千山。 9、润遍:指万山都被春风与春雨温暖和滋润过。 9、动无声:指被温暖和滋润过的草木开始毫无声息、悄悄地萌动,返青、发芽、吐绿。
3、惊蛰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注释
1、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时。
2、霹雳:指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又如:曹禺《雷雨》第三幕:“雷声大作,一声霹雳。”
3、醒:本义是“醉酒后神志由昏迷到清爽”,也指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睡着。 本诗中是对冬眠也叫“冬蛰”物种而言的现象。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熊、蝙蝠、刺猬、极地松鼠、青蛙、蛇、虫等都有冬眠的习惯和生理要求,到第二年春才“春雷惊百虫”,即“一声霹雳醒蛇虫”。
4、潇潇:形容风雨急骤。如:《诗经.郑风》:“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5、染:是指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之着色。如:染料,染色,染坊。也指感受疾病或沾上坏习惯或接触到什么。如:染病,感染,传染,沾染。
本诗中喻指在惊蛰时节大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阵阵春雨洒在上年寒冬时节枯萎凋零的各种草木上,使其枝叶返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那春雨犹如染料般的神奇效果。
6、九九:是中国古代民间用来表示冬至后或夏至后八十一天日期的总称。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冬九九”,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夏九九”。此处指的是冬九九,在冬九九之中“三九”最为寒冷,而“九九”已进入第二年春天的惊蛰时节,并在此节气内整个冬九九结束。惊蛰节气有“九九艳阳天”之称。
7、风送暖:在我国的春天里,尤其是在惊蛰时节东南风压倒西北风,由东南海面吹来的暖气流使大地的温度渐渐上升。如左河水《立春》:“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8、融融:指暖暖的,暖融融的,尤指暖到一种温和、舒适的程度。如:唐张籍《春日行》:“春日融融池上暖,竹牙出土兰心短。”
9、翠野:一般指翠绿色的平原旷野。此处具体主要指在乡村的野外所长出的青翠庄稼及田边地头的草木。
10、启:指开始的意思。如:启用,启程,启动。
4、春 分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注释
1、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当北半球是春分时,南半球则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
春分一词,在时间慨念上有两种意思的解释:一是指春分的整个节气,时间为15天。二是指春分日,为春分节气的第一天,是整个春季时间的中点。
2、风雷:即风和雷。此诗中描写的风是春天的东风、送暖的和风;雷即春雷,本诗意为春雷一声万物复苏。如:唐元稹《芳树》诗:“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3、中春: 指春季时段的居中点,即春分日。
4、着装:着,指穿着,穿衣,着装。此处指桃柳这两种落叶木,入春之后,特别是到了春分这个节气,展现了其最新最美的桃花粉色与柳树的绿色,犹如美女换新装。
5、日日新:形容天天都出现新的面貌。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房德本是个贫士,这般华服,从不曾着体;如今忽地焕然一新。”诗词中指桃柳的色彩与形态的不断变化,即日日换新颜。
6、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7、金阳:指金色的太阳或金色的阳光。
8、直射面:指在春分时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9、两均分:从理论上说,春分日,地球南北昼夜等长。春分之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5、清 明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注释
1、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2、柳垂:指柳条下垂之貌。意在描写和展示春季的清明节已万物复苏,绿柳垂舞的景象。
3、阡陌:读作qiān mò ,指田间小路。《史记》中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雨沉沉:指清明时节的天气状态。诗人用叠字的“沉”,也体现了清明节期间人们祭祖扫墓时的沉闷心情。 5、子孙:指广大参加祭祖扫墓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其先人的子孙。
6、坟:指坟墓坟土,扫墓之处。 7、青山:指坟山、墓园等墓地。
8、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云雨天气形成的云雾;二是,指民间祭祖扫墓焚烧的“香、纸、烛”产生的烟雾。
9、焚香:为烧香的书面语。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 10、祭拜:祭jì,《说文》:“祭,祀也。”《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到21世纪表现与两种情形:一是对死者敬意的仪式,如祭奠。清明节祭烈士。二是迷信者供奉鬼神的活动,如祭财神,祭天祭地等等,那是哄己骗人之举。拜bài,作为动词为叩首,作揖。作揖是中国传统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清明节对逝者的拜,民间的传统习俗手里还拿着焚香。
11、先人:指祖先;古人。常指已逝世的父母。见唐韩愈《感二鸟赋》:“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
6、谷雨
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注释
1、谷雨:是一年的第六个节气,在春季是最后一个节气,后面就是立夏了。谷雨日为每年4月19日或20日,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采茶的时节。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这时江南秧苗初插、作物新种,华南地区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巴山夜雨”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的收获是颇为适宜。
2、雨频:指谷雨节气里江南地区阴雨频繁,雨量充足。
3、霜断:指时间到了谷雨时节就不再有霜了。故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 4、清和:指天气清明和暖。魏·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5、茶香:是指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谷雨茶价格比较经济实惠,水中造型与口感也不比明前茶逊色,使茶客通常更追捧。
6、燕弄梭:燕,指燕子。燕弄梭喻指燕子在衔泥筑巢和捕虫的过程中穿梭于田边树木之间的情形。如左河水的《归燕》诗:“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捕虫剪雨飞。”
7、布谷啼播:布谷,指布谷鸟,也称杜鹃鸟、子规鸟。相传远古时蜀国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了以后化为子规鸟(有名子鹃),人们便把它称为杜鹃鸟。每当春季,杜鹃鸟就飞来唤醒老百姓“块块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鲜血洒在得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实际上对布谷鸟细加端详,它的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
8、春暮: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暮春。谷雨节气里,此时雨水较多。
9、栽插种管:指农业生产活动,包括移栽蔬菜、苗木,插秧及田间管理等农事。 10、诸多:指许多、很多;好些个。
左河水春季的节气诗及注释



